人才戰︱香港無移民潮?數據證離港者眾 學者:因政見離開非壞事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在香港,社會討論「人才流失」四字時,除近期檢疫政策爭議外,大多數人也會與「移民潮」拉上關係,意指本港近年政治環境急變,部份人由於未能適應後《國安法》下的新秩序,選擇離開香港,這種現象橫跨社會不同階層,由中產專業人士到一般普羅大眾皆有。
然而,特區政府沒有完整的移民數據,甚至在政府口徑中,亦否定香港出現「移民潮」,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前日更指,人口減少的原因涉及多方面,形容香港出現移民潮並不恰當。
有政界人士分析,倘官方承認香港出現「移民潮」,或暗示這與過去數年的政治環境變化有關,與主旋律不合,但政治因素無疑是今次移民潮其中一個關鍵原因。亦有學者指,部份人因接受不了新政治局面離開,是中央整治香港的大戰略中不得不承受的代價,這些人離開對於中央和特區政府未必是壞事,到底他們還是否政府所需要的人才,本身亦成疑問。
吸引人才系列三之三

+12

梁振英堅稱港人僅「移居」非「移民」

說香港出現移民潮,尤其說因應政治環境而出現移民潮,相信會引起部份人強烈反應。其中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接受傳媒訪問,以及在社交網上,都多番強調香港人只是「移居」而非「移民」,從沒聽過移居海外的香港人交還特區身份證。他又不時在社交網上分享港人熱門移居地英國的負面資訊,包括經濟民生、氣候乃至治安等等,嘲諷部份人移英的行為,成為社交網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至於特首李家超,過往被多次問及如何看待移民離港的市民時,皆表明拒絕用「移民潮」字眼,僅指歡迎他們回來一同建設香港,更引述身邊有朋友移居外國後,發現想像與現實存在差距而回流,又以自身例子說明本港交通便捷,英國較為不便。

去年至今逾13萬人循BNO移英

對於移民現象,港府亦沒有完整的數字。由於香港居民在離境時無須向政府申報外遊目的,政府並沒有港人移居外地的直接統計數字。根據政府今年8月的淨遷移數字(即香港居民移入減去移出的人數),本港居民淨移出人數自2020年後急升,去年為8.92萬人,今年(截至年中)更進一步急升至11.32萬人。不過政府強調,淨移出數字已涵蓋港人為工作、求學和移民等各種目的進出香港的流動,然而當中沒有細分的數字。

不過有另外一些數字,可以側面佐證移民現象。政府上月公布的最新「香港居民移居外地的估算數字」顯示,去年有1.47萬人申請俗稱「良民證」的「無犯罪紀錄證明書」作移民用途,較2020年急增四成,更創下22年新高。但由於透過BNO「5+1」安排移英不須申請良民證,因此預計「隱藏」移民數字實際上更高。

英國於去年開放香港的BNO持有人申請移英,引發更多港人前往英國定居。根據英國內政部數字,由2021年1月31日至2022年6月底,累計有14.05萬宗BNO簽證(BNO Visa)赴英居留的申請,當中有133,124宗獲批。

▼回歸至今「良民證」申請數目▼

移民顧問:有數據佐證港人離開意欲提高

環凱移民顧問有限公司董事張家禧表示,不猜測官方背後想法為何,而移民現象確實任何地方都會存在,原因五花八門,人口流動亦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說到「移民潮」,則是指一段時間內離開的人突然急升,從這個角度看,最近兩年以永久離港為由提取強積金的數字,以及「良民證」的申請數目確實有明顯增加,證明近年想離開香港的人確實是多了,只不過難以逐一分析他們的離港理由。

梁啟智分析數據,認為香港肯定存在移民潮,近兩年離港人數多得不正常。(資料圖片)

梁啟智:無論從哪個定義 離港人數都是不正常

時事評論員梁啟智在社交網發帖指,香港當然有移民潮,問題亦從來不是「有沒有」,而是「有多大」。他引用數據分析:本港出生數字通常每年5至6萬,去年則為3.5萬;死亡數字通常每年約5萬,去年為6萬;單程證來港人數通常每年4至5萬,去年不足2萬;其他淨移出移入通常每年大約正負2萬之間,去年淨移出11萬。他指四項數字都對香港人口減少有影響,但最大影響的當數淨移出數字。「其他(年份)淨移出移入通常每年大約正負2萬之間,但係前年係淨移出9萬,上年淨移出11萬,你話正常定唔正常?」

梁啟智補充,BNO簽證的申請人數、台灣居留證的發出數目、警署良民證的數字,近兩年都有上升,足以佐證移民潮現象。「所有數據分析都要講定義,香港呢兩年走咗幾多人,用窄嘅定義係廿萬,用闊嘅定義係三十幾萬。然而無論你用邊個定義,呢條數都係唔正常。」他形容,這個時候竟要討論香港有沒有移民潮,是「不可思議」。

前全國政協委員劉夢熊。(資料圖片)

劉夢熊:市民對港感失落徬徨 知識分子流失

官方拒絕承認香港出現「移民潮」,可能涉及一個核心的政治問題:官方如何定性2019年以來本港政治環境的種種變化。對官方來說,2019年修例風波是一場危害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的「黑暴」事件,因此主動出手訂立《國安法》的訂立、修改選舉制度,旨是「撥亂反正」的過程,屬大是大非問題。

前全國政協委員劉夢熊早前出席網台節目時,就大肆批評當今政府的人才政策。他向筆者指,官方出於宣傳需要而否認「移民潮」是一回事,但否認是沒有用的,客觀事實擺在眼前:本港自二戰以來總人口趨勢絕大部份時間都是向上,但過去兩年人口由約750萬的高峰,急跌至約729萬,當然這不是說所有減去的人口都是移民離開,但現時確實是回歸以來離港潮最洶湧的時期;從質化角度來看,今波移民潮離開的人橫跨不同階層和職業,包括藍領白領、公務員、專業人士等,而且當中許多是舉家離開,令本港流失不少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

劉夢熊認為,政治因素確是今波移民潮主因:「1997年前,大家是對不可知的未來有莫名的恐懼和擔憂,但回歸初期看見『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真的在實行,所以有回流潮,但今次不是這樣。」他強調,無意從原則上批評《國安法》和新選舉制度,但二者帶來的客觀結果,是將內地的一套社會制度和政策帶到香港,如47人初選案大部份被告未審先囚,與《基本法》列明的保留普通法制度、無罪推定原則有出入。「我親身和一些離開香港的人談過,當中很多人都表示對香港政治前景有失落感、徬徨感,沒了『免於恐懼的自由』,甚至有人說是『哀莫大於心死』。」

劉夢熊指,政府如真的重視人才流失現象,就應該正視問題,透過政策調整對症下藥,是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你是要說服他們回來,不是壓服。壓而不服的話,他們自己會走,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處。」

狄志遠。(資料圖片)

狄志遠:敢面對問題才有望解決

新思維立法會議員狄志遠表示,無論從量化的數據以及離港者的普遍反應,「移民潮」三字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騙不了人,「移民確實有很多原因,比如說到外國讀書、覺得外國生活環境寬敞一點等等,但也有很多人是忍受不到以往所喜歡的香港變成這樣,寧可放棄高薪厚職、樓也賣了,也要移民外地。」

他認為,要是政府繼續不願認知和面對移民問題,也難以指望其會有解決問題的思維,對香港長遠發展不利,「要明白問題所在,才會有針對性的政策,多社會溝通、聆聽民意,離開的人才會有意欲回來。」

劉兆佳形容,一些人因政治問題離開香港,對中央和特區政府而言未必是壞事。(資料圖片)

劉兆佳:部份人因政見離港「未必是壞事」

不過,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提供另一種不同的思考角度,他指由落重手整治香港局面起,中央不可能預視不到香港有部份人,會因為接受不了新政治格局而離開香港;而作為遏制中國的策略一部份,一些國家尤其英國,大幅放寬港人移民門檻,順道吸收香港的人才、勞動力和資金。適逢本港面臨防疫政策的短期困難,無可否認香港一時之間出現人才流失現象。

劉兆佳指,香港歷史上亦出現很多輪人口流動,人口急增或減少都有,作為開放城市,沒有人阻止得了這些事情發生。不過他認為從中央角度來看,一部份人離開香港,正是撥亂反正的大戰略之中,必然引伸的現象,無可避免,「這些因為政治形勢而離開的人,都是反對派的支持者、吸收西方價值觀的人,當中更可能有人想繼續和國家民族對抗,對中央政府有疏離感。如果這些人不改變他們的心態和行為,他們的離開從中央角度來看,是無可奈何,但亦未必是一件壞事。」

劉兆佳明言:「中央不會特別想吸引一些因為政治問題而離開香港的人回流。未來香港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人?當然是一些對香港長遠發展有利,有助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人吧。當然就算是因為政治原因要走,隨時都可以回來,可是不可能為他們制訂什麼針對性的政策或是提供什麼條件。」他認為,中央和特區政府未來可做的,是在經濟發展上提供新機遇,助香港發揮自身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本地乃至全球人才自然願意在香港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