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戰︱5組數字看本港人才流失 一個年齡群勞動人口急挫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人才」二字近期成為社會焦點,香港經濟要長遠發展,離不開吸引和留住人才,尤其在一些專業行業中。在上篇,筆者初步比較了香港與5個國家或地區的人才吸引力。本文則以另一個角度切入,從數字讓讀者側面了解香港的人才流失情況,其中會特別針對一些重要行業的從業人數。
吸引人才系列三之二

1. 年輕勞動人口大減

近年香港出現移民潮,其中相當一部份來自青年人,對勞動市場帶來一定衝擊。雖然政府沒有統計移居外地的具體人數,但有其他數據可以協助觀察情況。根據政府統計處「按年齡劃分的勞動人口」,在2022年第2季,本港勞動人口為375.02萬人,比去年同期下跌3.49%。其中在20至39歲的年齡組群,勞動人口全線下挫,當中20至24歲更加比起去年同期,人數減少14.98%,數字相當跨張。

根據統計報告定義,勞動人口指15歲及以上陸上非住院人口,就業人口及失業人口都計算在內,而不可隨時工作或沒有找尋工作的料理家務者、退休人士及所有15歲以下人士等被定義為非勞動人口。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

2. 金融、創科相關行業就業人數減少

在未來,金融與創科都是香港的重要發展方向。根據政府統計處《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在2020年第2季,從事金融行業的就業人數有21.42萬人,2021年同期為21.61萬人,數字相約。不過到2022年第二季,人數下降至20.45萬。

「資訊及通訊」行業方面,2020年第二季就業人數為13.78萬人,2021年第二季微跌至13.35萬人,2022年第二季進一步跌至12.7萬人。

「專業及商用服務」行業亦有相類似情況,2020年第二季就業人數為39.77萬人,2021年第二季稍升至41.44萬人,2022年第二季卻回落至38.79萬人。

▼三個重要行業之就業人數變化▼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

3. 對人才吸引力落後新加坡 生活成本高成致命傷

根據《2021年IMD世界人才競爭力報告》,香港在「吸引與留住人才」一項的排名由第18位跌至第26位(新加坡同期由第22位升至第15位)。主要失分項目有兩個:生活成本太高(包括住房價格),排61位;空氣懸浮粒子問題嚴重,排41位。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全球城市人才競爭力指數排名,香港排名20,在亞洲城市中屬第二高,但正好落後於競爭對手新加坡(第7位)。

香港人才流失,競爭對手新加坡亦趕上。(資料圖片)

4. 人才入境數目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香港主要有6個輸入境外人才計劃,包括「一般就業政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科技人才入境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及「輸入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計劃」,當中以前四者為最主要。

根據入境處數字,4個計劃總計申請來港獲批人數,在2020年疫情開始後大跌,至今日都未回復至疫情前水平。

(資料來源:入境處)

5. 公營醫療人手流失嚴重 盧寵茂:年輕醫生一取專科資格就離開

在政府統計處的報告中,難以得知醫生護士的人手流失情況,因為統計處行業相關分類為「人類保健及社會工作活動」,夾雜其他行業的從業員在內。不過根據政府今年4月回覆立法會的資料,在2021-22年度,衞生署及醫管局轄下醫生和護士的人數及離職率都明顯比往年嚴重。(見下圖)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上月接受港台訪問時曾指出,以往較多較為年長或具經驗的醫護人員,提早離開公營醫療系統,但近年情況有所變化,34至39歲員工的流失率較高,部份可能剛取得專科資格不久就離開,個別醫生可能因為移民。

吳傑莊:青年勞動力跌幅明顯 為未來響警號

立法會選委界議員吳傑莊表示,非常關注本港青年及人才政策,認為青年勞動人口減少原因是綜合性的,其中相當一部份是離開香港,有可能是讀書升學,亦有一些是外闖就業,例如參加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不過他認同,本年青年勞動人口跌幅明顯,對香港總體而言是個警號,「要問的是,為何這些年輕知識分子不選擇留在香港?」

吳傑莊提到,政府至今沒有完整統計港人移居離開香港的數字,情況並不理想,要就人才問題對症下藥,第一步就要先了解問題的嚴重程度,掌握確切數字。其次,政府需要向青年展示,留在香港事業發展仍是機會處處,希望下月的《施政報告》有詳細論述。

吳傑莊。(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