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1︱香港政治:一本被重新編寫的大書 五大範疇看政局急變
「香港問題好比一本深奧的書。」這是回歸初期,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中聯辦前身)、後來成為中聯辦首任主任的姜恩柱,對香港政治狀況的評價。背後隱含的意思,是指香港作為中西交匯處,有獨特的歷史和制度淵源,在國際上亦有特殊角色,要管治這個城市,必須以一套獨特的視角、精準的思維看待。
傳媒經常會用「多事之秋」去形容一年的社會政經大事,但對於今年的香港而言,這四個字似也顯得過於輕描淡寫。2021年快將過去,在此不妨帶讀者回顧過去一年的政治局面,一起感受香港這本「大書」的變化。
▼民主派初選案 眾被告面臨國安法審訊▼
(一)民主派骨幹身陷囹圄
2019年修例風波下,民主派在區議會選舉取得壓倒性勝利,並乘勢於去年劍指「35+」,即在當時立法會取得過半議席,透過否決財政預算案癱瘓政府甚至迫使特首下台。
最終立法會選舉因疫情未於去年舉行,不過後續的影響非常多。首先,民主派人士於去年7月舉行「35+初選」,結果在今年1月6日,55人因被指干犯「顛覆國家政權」罪被捕,其中47人被控。案件現時還未正式開審,被押後至明年3月4日再訊,不過在《國安法》假定不得保釋的規定下,多名被告已被還柙近一年,被家屬批評為變相未審先囚、有違無罪假定原則。截至目前,同案僅有15人獲准保釋,分別為楊雪盈、林景楠、呂智恆、劉偉聰、黃碧雲、鄭達鴻、柯耀林、彭卓棋、何啟明、施德來、李予信、鄒家成、余慧明、陳志全、黃子悅。
初選案對本港政治氣氛影響甚大:其一被捕被控者中,許多都是以往民主派骨幹人士,如尹兆堅、胡志偉等,現時都被還柙中,即使獲准保釋的被告大都需要遵守嚴苛的保釋條件,不能再在媒體或社交網高調發表言論,政治影響力大不如前;其二此案對民主派內部士氣打擊極大,不少未有涉案的民主派元老現時也已變得意興闌珊、甚少評論時政。
值得一提的是,初選案多名被告遭長時間還柙,連部分建制派人士亦似乎顯得不適應,民主黨前主席劉慧卿11月底在社交網頁上載到法院聽審的照片,慨嘆:「正式審訊仍未召開,真不知他們要還押多久」。不再連任的立法會地產及建造界議員、經民聯石禮謙在劉的貼文留言,稱:「這不是我們認識和深愛的香港,願主祝福他們。」
▼選舉新制落實 立法會選舉建制派大勝▼
全新立法會登場 非建制「1:89」
北京出手制定《港區國安法》後,全國人大今年3月再通過《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大幅修改香港選舉制度,重點包括立法會增至90席,惟直選席位削至20席、重設達40席的選委會議席、設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立法會候選人都須獲得選舉委員會5個界別提名等等,本地立法草案於5月27日在立法會三讀通過。
在新制下,選委會界別分組選舉以及立法會選舉,已分別於9月19日及12月19日舉行。前者焦點落在點票過程的嚴重延誤,特首林鄭月娥親自致歉;至於立法會選舉,在傳統民主派缺席下,直選投票率創出30.2%新低,非建制派直選全軍覆沒,只有新思維狄志遠循社會福利界功能界別當選,他形容為「1:89」。來年上任的新一屆立法會,將是香港回歸以來,政治力量最懸殊的一屆。
港式民主重新定義 未來政改開綠燈?
新政治制度所帶來的積極意義,是中央直接出手解決政改這個纏繞香港政局多年的議題。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曾言,當政制「安全系數」得以確保,可能讓中央更有動力推進政改。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今年3月曾表示,即使選舉制度經過修改,《基本法》第45及68條對普選的承諾始終未變。
國務院新聞辦於立法會選舉後一天(12月20日),發表《「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總結香港民主發展歷程,重新定義港式民主,表明過往信奉西方的一套民主並非正途,現時新制度下的香港才是實行優質民主、推進良政善治,結尾亦提到特區民主發展前景光明,未知是否為日後重啟政改開啟綠燈?
辭職潮加DQ 區議會名存實亡
前年區選大勝後,民主派主導的區議會與政府關係緊張,政府先後用多種方式「架空」區議會,例如當民政專員認為議程「不符職能」時拉隊離場,拒絕提供秘書服務。新選舉制度亦將區議會代表摒棄在外,原有的立法會區議會(第一)功能界別被取消。
更絕的一招在於宣誓安排,《2021年公職(參選及任職)(雜項修訂)條例草案》於5月12日三讀通過,區議員必須依法宣誓,若觸及「負面清單」者或喪失資格。直至7月初有政府消息傳出,指宣誓的區議員如曾參與民主派初選、曾借出議辦作初選票站或擔任工作人員、曾簽署「墨落無悔」聲明等,將會失去資格兼被追討上任以來一切薪津,涉款可能每人逾百萬元;若區議員在被DQ前主動辭職,當局會將個案「凍結」,不會追討薪津。該消息導致逾200名區議員請辭,但其後官方對此說法一直不置可否。
特首林鄭月娥於9月7日終公布宣誓安排,讓區議員按區分4批宣誓,最終再有50人於宣誓後須離任,全屬民主派陣營。在區議會一輪「大辭職日」後,多區包括元朗、灣仔、九龍城等,主席人選已變為建制派。有些地區如中西區、黃大仙區議員人數只剩寥寥兩、三人,個別地區甚至正、副主席都出缺,至今未重選。基於政府沒有計劃舉行補選,實際上區議會已難以正常運作,政府亦於10月公布,會抽起本屆區議會於「社區參與計劃」及「地區小型工程計劃項目」方面的角色,權力撥歸民政署。
政府「放風引人辭職」的處理手法亦惹起巨大爭議,例如民主黨主席羅健熙曾質疑,政府聲稱「假資訊為害社會」,自身卻利用假資訊達到政治目的(誘使區議員辭任),著實諷刺。
▼公民社會解散潮▼
(二)公民社會瓦解 昔日「大台」逐一解散
在大時代變局下,過往一些政治常識亦要重新譜寫。香港自2003年七一大遊行以來,公民社會一直由民主派主導且非常活躍,修例風波後更一度催生大量民間組織。不過在《國安法》下,香港政局大變,過往一些過往港人耳熟能詳的民主派組織,於政治壓力下先後宣布解散。
於2002年成立、多年來扮演遊行「大台」的民間人權陣線,自5月起持續收到警方交出資料的要求,被質疑沒按《社團條例》註冊。擾攘數月後,民陣於8月13日召開大會決定解散。
有31年歷史的職工盟,是民主派最大工會聯盟,多年來與建制派的工聯會,在工運界分庭抗禮,代表作包括2007年紮鐵工潮、2013貨櫃碼頭工潮。反修例事件期間,職工盟有份協調多次罷工行動、協助新工會成立。10月3日,職工盟通過解散決議,時任主席黃迺元稱多名成員受到人身安全威脅。
有48年歷史的教師最大工會教協,自7月底先後被官媒點名批評為「毒瘤」、被教育局終止一切合作關係。教協在8月10日宣布進入解散程序、9月11日經會員大會通過解散。
▼支聯會走進歷史 前核心相繼被控▼
司徒華三大政治遺產命運堪虞
悼念六四事件的台柱支聯會命運亦一樣。支聯會五大綱領中的「結束一黨專政」早在年初引起親建制人士關注,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於6月12日一場活動中,警告叫囂「結束一黨專政」、否定黨對「一國兩制」事業領導的人,是毀壞「一國兩制」制度根基,是香港繁榮穩定的真正大敵。
支聯會於8月25日收到警方去信,指控其為「外國代理人」,要求提交自成立以來的職員及香港成員的個人資料。支聯會於限期前表明拒絕,一眾常委被捕。時任主席李卓人、副主席何俊仁及鄒幸彤、支聯會,於9月9日被控「煽動他人顛覆國家政權罪」。
因其他示威案件入獄的李卓人、何俊仁,於9月20日發信公開呼籲解散支聯會。同月25日,支聯會成員召開特別會員大會正式通過解散,隨後物業及銀行戶口分別被凍結,組織亦被取消公司註冊。前支聯會清盤人蔡耀昌則寄語港人:「人在,希望在。」
教協、支聯會均是已故民主黨元老司徒華一手創立,多年來「三位一體」屹立香港政治界,隨著前兩者解散、民主黨在新政治制度下存在各種不適應,其政治遺產幾可說已不復存在。
除此以外,數以十計的民主派/非建制組織包括熱血公民、囚權組織石牆花、專業團體如法政匯思和杏林覺醒、支援反修例示威者的612基金、地區組織如沙田區政、反修例期間成立的新公務員工會等等,都在2021年宣布解散或停止運作。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認為,北京吸收2014年傘運後組織「傘落社區」、2019年再次爆發的經驗,希望一勞永逸,故此決定將所有較具規模、有動員能力的平台全部拆除,務求「趕盡殺絕」,掃平所有可能影響香港管治穩定的因素。
▼12月22日 港大乘夜拆除國殤之柱▼
▼12月24日市民到中大「悼念」新民主女神像▼
六四歷史絕跡校園 大量引入國情教育
在今年,民間紀念六四歷史的空間亦持續收窄。過去32年,港人一直風雨不改悼念六四事件,但自2020年起,警方連續兩年以疫情為由禁止六四集會;多間大學校園內六四相關藝術品,如港大的國殤之柱、中大和城大的民主女神像、嶺大六四浮雕及民主女神噴畫等,都分別被校方直接移除或要求移走。
政府在教育方面大量著墨,如今年將通識科改為有官方評審教科書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在中小學引入國情教育,包括要求全港中小學及幼稚園於每個上課日升掛國旗、每周舉行一次升國旗儀式。
▼傳媒續陷政治風眼▼
(三)傳媒續陷政治風眼 《蘋果》停運
2021年,傳媒界面臨的變化之大,同樣前所未有。其中香港電台作為公營廣播機構,由於經常製作節目批判政府,長年是建制派的針對目標。政府於2月19日公開香港電台管治及管理檢討報告,力數港台管理制度存在缺失、投訴機制欠透明等問題。原訂於8月約滿的前廣播處長梁家榮提前離任,改由政務官出身的李百全「空降」。
李百全上任後,港台出現翻天覆地變化,包括《鏗鏘集》、《議事論事》等時事節目先後被抽起;長壽節目《城市論壇》停止製作;過往的《鏗鏘集》、《頭條新聞》等節目,於YouTube頻道上被刪除;多個節目社交網專頁被移除;拒再合作協辦大專辯論賽等等。
民主派媒體的長年台柱《蘋果日報》,亦在今年壽終正寢,其創辦人黎智英去年8月涉《國安法》罪行被捕。保安局於6月17日,引用《國安法》凍結《蘋果日報》三間公司資產,多名《壹傳媒》董事和高層相繼被捕。有26年歷史的《蘋果日報》,亦於6月24日出版最後一份實體報紙後停刊。
傳媒「查冊」遭收緊
此外,傳媒採訪工作亦比以往困難,例如前《鏗鏘集》編導蔡玉玲因調查7.21事件期間查車牌,去年涉作「虛假陳述」被捕,今年4月22日被判罪成罰款6,000元,略帶諷刺地成為首位因7.21相關案件被定罪的人,事件震撼香港傳媒界。
實務操作上,「查冊」工作面臨的限制愈來愈多。例如運輸署於1月2日起推出新措施,會通知個人名義登記的車主,其車牌資料正被人或機構查閱,被質疑妨礙調查報道工作,容易導致毀滅證據;公司及土地查冊亦被收緊,當局要求查冊採取「實名制」,須登記姓名及身份證號碼,查冊者資料亦可轉交執法機關。
在公民社會解散潮中,香港記者協會苟延殘喘,但所受政治壓力非比尋常,記協先後被親中報章指控「反中亂港」,並多次被保安局局長鄧炳強點名批評,消委者委員會終止與其合作舉辦「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記協年度的籌款晚宴,多個事前已「買枱」的機構和企業表明不需要公開鳴謝,記協主席形容組織變得「生人勿近」。
▼6月25日政府高層換人 李家超升任特區第二把交椅▼
(四)高官換人、政府新風與新香港速度
特區政府本身今年亦有眾多變化,政府自去年起分批要求公務員宣誓或簽署聲明,確認擁護《基本法》和效忠特區,這要求於今年逐步擴展至非公務員合約僱員,至少650名公務人員因拒簽聲明離職。
於6月25日,特區高層迎來人事變動。曾於修例風波期間捲入爭議的李家超,由保安局局長升任政務司司長,是首位警政出身的特區第二把交椅,接替離任的張建宗;保安局局長由原警務處處長鄧炳強接任。是次人事調動,被認為是「武官」系統於特區政府內勢力的大躍進。
整體特區的施政方式,亦相對以往有明顯影響。特首林鄭月娥於10月發表《施政報告》時提出長期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直認之所以敢推出大規模的發展項目,是因為政治環境已變,要把握好勢頭乘勢而上、主動出擊,「睇到𠵱家情況咁好,點解唔拎出黎做呢」。
另一邊廂,民主派總辭後,立法會「拉布」絕跡,今年4月通過的《2021撥款條例草案》(財政預算案),前後只花約8小時審議,對比去年的47小時相差甚遠。財務委員會於2020至2021年度批准的項目達120項,是本屆立法會最多;審議一個項目平均只需46分鐘,遠較上個會期的2小時24分鐘少;獲批出項目涉及承擔額共約3,278億元,即平均每小時批出約25.81億元。
不過建制派認為,這種「新香港速度」不代表監察政府的力度下降,反而是以前的議會充斥拉布亂象,審議時間不正常地長。
▼電檢條例修訂通過▼
(五)文化界增「紅線」
據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所指,《國安法》的精髓遠遠不止一條法例的執行,更重要的是從文化、教育等範疇,全方位改變香港社會的面貌,塑造有利共產黨管治的意識形態。
在此大前提下,過去一年特區政府有多項舉動,被認為和收緊「紅線」有關。其中在文化層面,康文署於今年5月起,先後將多名民主派人士的著作、提及國內政治議題等的書籍,從公共圖書館下架,並表明若發現有關館藏涉嫌內容可能違反《港區國安法》或有關法律的規定,會以嚴肅態度處理,暫停有關館藏的服務。
政府今年8月24日公布提交《2021年電影檢查(修訂)條例草案》,表示透過改變電影檢查制度,以履行《香港國安法》規定下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並於10月27日獲立法會三讀通過。修例明文規定「檢查員」在決定電影是否准許上映時,須考慮是否會「不利於國家安全」,檢查員如認為影片涉「不利於國家安全」,可無限期延長28天審查工作時限;有關電影如不准上映,亦不能向審核委員會提出上訴。
有電影業界人士關注到,「不利國安」的定義十分廣泛,難有客觀準則,一旦被禁播所有投資即付諸流水。
劉兆佳:中央「讀懂」了 認清必須改變「寫書」方式
「如果說香港是一本難讀的書,那我們過去兩年見到的,就是北京決定直接自己編寫一本新的書。」一名不願透露身份的政界人士如是說。該人指,過去二十多年香港發生眾多政治矛盾,不管誰是誰非,但一個現象相信無論任何政見的人士都會認同:香港依循舊有那一套管治運作下去,似乎已走到死胡同。修例風波以後,北京對香港的忍耐到了極限,決定重塑管治模式、劃定一套新的遊戲規則,以更強勢的模式治港,具體成效目前難以預估,需「摸著石頭過河」。
劉兆佳向筆者分析,中央自回歸以來,一直都在探索「一國兩制」的實踐經驗,找尋中間各種困難的成因。在過去一段長時間,中央一直認為香港的政治問題可以通過非強硬、非政治手段解決,例如2003年開放自由行激活香港經濟、如無必要亦不插手香港政治事務,但實行下來,反對派非但沒有收斂,反而在國際上繼續與外部敵對勢力連結,進而發展成分離主義,危害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因此中央對舊有的反對派徹底死心,認定其反共反中立場不會改變,是以決定扭轉以往的一套「寫書」方式:「(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去年首次公開承認,香港問題是政治問題。這本難讀的書,中央現在真正『讀懂』了,是必須使出政治上的霹靂手段解決。」
在2021年,香港政局經歷難以想像的變化。踏入2022年,《基本法》「五十年不變」承諾迎來下半場,未知香港這本深奧的書,將來又會如何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