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分析|林鄭覓地4年反轉再反轉 明日大嶼「主菜變配菜」
特首林鄭月娥前日(6日)發表今屆任期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最受矚目的當然提出花20年興建「北部都會區」,面積多達約300平方公里(即3萬公頃),涉及住宅單位總數達92萬個,可容人口250萬,但林鄭同時表明不會放棄另一巨型計劃「明日大嶼」。
讀者如果不善忘,或會發現林鄭許多重要的覓地政策方向都經過大變,而且和林鄭上任初期,尤其修例風波前大相逕庭。有一部分,甚至推翻政府在「土地大辯論」後所下的決定。
本文集合林鄭今份《施政報告》的覓地策略中,有哪些與上任初期完全不同。其中林鄭曾經一直推祟備至的「明日大嶼」願景,雖然照常推進相關研究,但重要性明顯已被新界北發展蓋過,由「主菜」變成「配菜」。
▼特首林鄭月娥施政報告2021懶人包▼
1. 新界北發展急彈起
林鄭月娥於2018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於中部水域填海人工島,即公眾所知的「明日大嶼」願景。林鄭月娥當時的大計是,將明日大嶼發展成香港第三個中心商業區(CBD),成為其增加土地供應的主軸。不過,由於計劃造價高達6,200億元及潛在環境和問題,最快可能要2034年首批入伙,明顯遠水難救近火,提出至今一直爭議不絕。
不過自今年起,新界北發展的重要性急速提升,尤其在粵港澳大灣區及前海擴區的影響下,新界北被視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根據地,發展「南金融,北創科」的格局。
今年《施政報告》大幅著墨在新界北發展上,提出建立「北部都會區」,林鄭足足花上十段解釋其發展理念,包括規劃背景、空間布局、雙城三圈、運輸基建先行、增加創科用地、發展產業、開創就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甚至為此增設副司長。據統計,林鄭在施政報告內提到16次「北部都會區」。
至於「明日大嶼」,林鄭在施政報告內只提到3次。雖說北部都會區是個新概念,有需要多加解釋,但明顯地,香港未來發展重心已放在新界北。論重要性,「明日大嶼」明顯已變得次要。
2. 收地:由抗拒變熱衷
林鄭月娥上任初期,對於以《收回土地條例》收回新界閒置土地,一直持抗拒態度,稱會引來司法覆核。前年初,土地大辯論結果出爐後,小組建議同時探討動用《收回土地條例》以及公私合營(即後來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可行性。不過,政府去年2月回應報告時,雖表示「全面接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土地選項建議,但直接略去《收回土地條例》,只提「土地共享」。
同年10月,民建聯轉軚支持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私人農地,林鄭最後將之加入10月的《施政報告》中。政府於今年5月終於公布,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三幅分別位於元朗及粉嶺、原劃作住宅及綜合發展區用途的私人土地,涉及約1.2公頃的私人土地,連同政府約0.35公頃土地,料合共可提供1600伙單位。目前政府的政策方向是兩者並行,既收回土地,亦會鼓勵發展商參與「土地共享」。
今年《施政報告》,林鄭提到「過去兩年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已收回90公頃新界土地作發展,遠較之前五年的20公頃為多」,態度正面得多。
3. 祖堂地:由難以處理變主動提修例
發展新界北,少不免觸及新界原居民「祖」及「堂」的土地,由於過往發展門檻甚高,只要其中一名宗族成員反對出售祖堂地,有關的民政事務專員便不會就出售決定發出同意書。
民政事務總署與新界鄉議局於2018年成立工作小組,以討論及研究祖堂事務的處理事宜,但具體工作進度未明。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於今年7月回應立法會議員劉國勳提問時,仍然表示降低祖傳宗族祖堂土地的出售門檻會對祖堂有份人有相當大的影響,「必須謹慎考慮,並充分諮詢持分者」。
於今年《施政報告》中,林鄭首度提及釋放祖堂地的進一步方法。她同意可考慮修訂《新界條例》,在尊重祖堂傳統和保障祖堂成員合理權益的前提下,務實地處理目前祖堂地難以發展的困局。民政事務局局長將與新界鄉議局成立工作小組,聯同發展局和其他部門,在一年內完成檢討並制訂具體修訂建議。
4. 馬料水填海:暫緩過後又重啟 用途大改
林鄭於「土地大辯論」中,收集有關填海項目的意見。其中當時擬議的5個項目中,馬料水填海原定為住宅用途,但由於該地太近民居受到激烈反對。最終,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在報告中認為,填海可創造新土地以增加土地供應,故支持於5個建議的近岸地點填海。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前年2月表明政府立場,建議就龍鼓灘、欣澳及小蠔灣的填海項目進行詳細研究,馬料水項目暫緩。
不過在今次《施政報告》中,林鄭宣布政府重啟馬料水填海計劃,加上沙田污水處理廠遷入岩洞騰出現址,共提供88公頃新土地。有別於原先建議的住宅用途,新增土地可主要用作創科發展,強化東部走廊地區以創科為主要經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