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法一年︱劉兆佳:政治肅清至少延續兩年 多個領域仍需建設
《港區國安法》去年6月30日晚上11時在港頒布並直接實施。中央先後為香港制訂《國安法》、改革選舉制度,從根本改變香港政治生態。一年過去,到底如何評估及展望這場政治行動?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接受《香港01》專訪時表示,《國安法》已直接改寫本港政治版圖和議程,並間接提高特區政府政治膽識,放手對付反對勢力。不過他預計,《國安法》訂立後本港社會的「建設工程」遠遠未完成,預料至少未來兩年,主調都會是政治肅清行動,遍及司法、社會、文化、思想、教育、媒體等方面,仍有大堆工作未做,「你以為只是對付完反對派,就萬事大吉嗎?」
國安法一周年系列之三
提高特區政府勇氣 用盡現有法律清剿反對勢力
劉兆佳指,《國安法》彌補「一國兩制」實踐過程當中的最大漏洞,已故中共領導人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之時,明言香港要肩負維護國安的責任,絕不能讓香港成為危害國家政權、社會主義制度的基地,不過基於對香港的信任,將國安立法的責任寫入《基本法》第23條,由本地自行立法。然而回歸23年香港屢爆亂象,成為長期的國安漏洞,有人刻意反中及阻撓特區政府施政。
具體而言,劉兆佳認為《國安法》最顯而易見的影響有二:其一是透過法律框架,直接重新改寫香港政治版圖。他指,《國安法》訂立再加上完善選舉制度後,反中分子在體制內再無生存空間,不能參與選舉或其他特區管治架構,反中反共的民意動員也無法發動起來,「反對派有頭有臉的人物,已收拾得七七八八」。
劉兆佳指,在這種環境下,行政立法關係可望得以改善,管治架構由「愛國者」這個更大力量主導,特區政府一改以往的單打獨鬥局面,可作一些更有利「一國兩制」發展、改善特區管治效能的改革;而隨着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內地經濟命運扣連,也會加快「人心回歸」,令港人再無意願挑戰中央權威。日後的政治議程,將會是愛國陣營不斷擴大,他們之間的合作與衝突,就要由中央出手協調。
其二,是提高特區政府的勇氣和膽識、激活一些原有的法律。他指,過去一段時間內屢有心存僥倖者,利用各種手段打擊特區政府管治威信,《國安法》的訂立成為特區政府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堅強後盾,令其可有更多作為,用盡法律賦予的權力,將一些回歸前由英國政府扶植出來的反對勢力打至潰不成軍,要麼逐漸式微,要麼轉型。即使這些行動並非直接引用《國安法》,也是由《國安法》間接帶動,例如將通識科改成「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派出李百全空降及嚴厲整頓香港電台、連續兩年禁止六四集會等。
▼民主派47人初選案 部份被告及旁聽者於5月31日到庭情況▼
「最理想是連《國安法》都不需動用」
劉兆佳認為,《國安法》的建設不單純是一條法律的執行,更重要的是建構一套有利「一國兩制」發展、中央和特區關係、年青人與國家民族及共產黨關係的「話語體系」,指的是意識形態的塑造。他指,這些話語體系過往長時間被反對派主導,但從整體長遠角度來說,「一國兩制」要行之久遠,必須對香港社會面貌作深刻改變。
他預期,這場政治肅清行動遠遠未到終局之時,本港仍有內外的反共勢力存在,至少未來兩年之內,本港政治環境的主軸仍然是肅清:「要建構一套有利管治的體制,在政治層面以外仍有很多方面工作要做,包括司法、社會、文化、思想、教育、媒體,很多工作都未做或只是剛剛起步。你以為只是對付完反對派,就萬事大吉嗎?」
劉兆佳表示,愛國力量的建設,有極大量工作需繼續做,「甚至兩年都可能低估了,這是長期的工作」。最理想的狀態,是不用再出動《國安法》,港人自行懂得維護國家安全。
換個角度說,當經常要動用《國安法》,其實也表示《國安法》的權威不夠,因為有很多人仍在挑戰。
他又指,全世界的政治格局正在急劇變化:「香港的政治身份會變,與內地和中央的關係會變,一些以前習以為常的事情,未必代表以後可以再做。從狹義來說,挑釁中共、損害中共在港人心中地位的事情,就是明顯例子。五十年不變,從來沒說過真的『咩都唔會變』,不變的只是一些基本方針。」
散播對《國安法》疑慮即「軟對抗」
國安新時代下,一些以往可做的事未來不一定可以再做,民主派不時質疑,「紅線」無處不在難以捉摸,並認為此狀況已足以在港製造「寒蟬效應」,形容香港「白色恐怖時代降臨」。
劉兆佳指,要全面改造香港社會,短期內一定會出現寒蟬效應,因為《國安法》對於香港來說是新事物,仍未有人正式被定罪,要最終司法程序完結後才具體知道紅線在哪。但他指從目前來看,《國安法》只是針對比較明顯挑戰中央、中共,意圖衝擊國家政權、勾結外國勢力的行為,如果純粹對國家政策、管治方式、內地事務作正常的批評,未必有什麼問題。「不會說任何對中央的批評都會引起法律制裁,你看看六四,雖然不能集會,但個人、機構、媒體仍用盡方法勾起對六四的回憶、對中共的不滿吧?也沒有人去禁制。最多不能說那句『結束一黨專政』的口號罷了。」
劉兆佳又批評,一些人借《國安法》的執法行動,煽動社會人士的擔憂和恐慌情緒,其實也是在「曲線挑戰國安法權威」:「他們是否真的覺得恐懼,我不敢肯定。但這實際上是在削弱政權和法律在港人心目中的形象,助長藐視權威,營造有利反對派生存的主觀意願。這就是『軟對抗』啊,(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所說的就是這些。」
指「製造新敵人」說法不當 「弱勢政府才會用這招」
現時香港政治環境下,原有反對派接近被消滅,公民社會亦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筆者曾訪問多名民主派、中間派、溫和建制派人士,多人曾不約而同表達一個擔憂:建制陣營「寧左勿右」風氣甚盛,當失去共同敵人後,為保持政治鬥爭機器的運作(keep the machine running),會繼續挑起矛盾製造「新敵人」。
劉兆佳認為,這種說法是過度憂慮,今日香港面對很多政策改革需要,過程中無可避免觸及既得利益集團,特區和中央政府反而需致力爭取更多力量支持,何必在此時橫生枝節。「毛澤東也說過吧?製造更多朋友,減少敵人。推動改革時,當然需要更多支持者,壯大社會和政治基礎,拉攏原本有敵意的人支持政府,這才是王道。」
他又指:「不斷製造新敵人,轉移內部矛盾焦點,政府弱勢時才會用這招,你看看(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民望低點的時候,就會拿中國大做文章。但今日香港政府已回復強勢,是否還要用到這招?」
指中央對現有反對派參選期望不大
劉兆佳過往多次提及,特區管治過程中,需要「忠誠反對派」存在。他分析,中央理想中的「忠誠反對派」,是在政治議題上跟隨中央步伐,在現有國家《憲法》、《基本法》、《國安法》三者組成的憲制框架內活動,基本行為準則是不違國家安全、不勾結外部勢力、不癱瘓特區運作。遵守以上規定後,可以擔當體制內的開明派,監督甚至在未來參與特區政府管治,推動體制內改革。
不過自從民主派35+初選案,大部份民主派代表人物已被捕被控;「和理非」元老包括何俊仁、楊森等人,亦因參與未批准集結被判入獄;選舉制度修改後,參選立法會門檻大幅提高。民主派內有意見指,強硬執法行動,反映北京已鐵下心腸對付民主派,選舉制度亦把民主派摒棄在外。在這種情況下,為何還預期會有民主派會繼續參選?
劉兆佳直言,現時在公眾視線內的反對派,確實轉型機會很微,也不看好他們派人出選的機會,但這也是中央的預期範圍內:「中央也沒有說一定要靠現時那些反對派政黨,現在沒有足夠時間讓他們轉型,(中央)也不覺得他們會。現在政治仍這麼對立,反對派支持者也未必接受到政黨轉型。」
他認為,「忠誠反對派」更重要來源,在於現時政治包袱沒那麼重、尚未過多投入政治運動的人士,希望新的政治格局下,這些新人願意參與實務工作、發揮監督和制衡政府的作用,甚至長遠而言參與管治,成為愛國力量中的反對派。「堅拒投票支持『忠誠反對派』的人一定有,但肯定有另一批人願意支持。這視乎有多少新人才出現,願意擔當『忠誠反對派』,再靠舊面孔未必有用了。」
▼2021年5月27日,立法會通過《2021年完善選舉制度(綜合修訂)條例草案》▼
未見有團隊可完整替代中策組功能
劉兆佳現為中大社會學系榮休講座教授,擅長研究香港政治發展和社會形態,他曾於董建華、曾蔭權任特首時期,出任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達10年。
本屆政府將中策組改組成「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全國政協委員、前行政會議成員張志剛較早前向《香港01》提到,現屆政府最大失策之一,就是將中央政策組棄而不用,輕視其為社會「把脈」功能,結果弄出2019年6月的嚴重政治風波,認為中策組不但要重設,甚至要增撥資源、功能「大升級」,進一步收集和分析網絡輿論,為社會「探熱」。
劉兆佳認為,中策組是否重設並非最重要,重點是現時本地和國際政治變化急速,總需要有團隊從長遠、宏觀、戰略層次思考問題,協助特首駕馭政府和香港社會、加強中央對港政策的執行力、擔當聯繫中央和特區政府的聯繫角色、制訂管治大方向,並協助政府掌握不同層次的政治形勢,只是現時似乎未見有團隊可完整勝任此角色,「成立什麼組,真的沒有所謂,配合到政府施政,擔當那些重要功能才是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