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批林鄭漠視前線教師付出 教協:極度憤怒、難以信服

撰文:羅堃怡
出版:更新:

就特首林鄭月娥今(28日)在電台節目有關通識科的發言,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發聲明回應。
教協批評林鄭月娥於《香港電台》的節目中,指控通識科「既沒有課程框架,亦沒有經審批的教科書」;通識科「並不是今日出現問題,而是第一日已經出現問題」。
教協對這番言論感到極度憤怒,林鄭的講法完全漠視了前線通識教師在過去十年的專業付出,更加推翻了教育局當年推行新高中學制,以通識科為課程特色的理念:「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跨學科思考技能」。教協斥政府政策朝令夕改,自打嘴巴,難以叫教育界信服。

教協對林鄭的講法感到極度憤怒,指她完全漠視了前線通識教師在過去十年的專業付出,更加推翻了教育局當年推行新高中學制,以通識科為課程特色的理念:「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跨學科思考技能」。(資料圖片)

教協列出以下三點反駁林鄭言論:

一、林鄭說「沒有課程框架」不符事實

通識科多年來行之有效,全因課程架構非常清晰,課題與課題之間亦有很深的連結,讓學生可以觸類旁通。通識科的課程及評估指引長達150頁,清楚闡釋通識科的三個學習範圍:「自我與個人成長」、「社會與文化」及「科學、科技與環境」,並下分為六大單元及十二個主題,環環相扣。另外,以獨立專題研究(IES)進一步幫助學生整合所學,從個人興趣發揮,自主研究,達致融匯貫通。林鄭說法明顯不符事實,誤導公眾。

二、林鄭說「沒有經審批的教科書」漠視課程特色

通識科多年來沒有指定的適用書目表,讓不少社會人士誤會通識科的範圍無邊無界、教學內容信口開河。但是,通識科的課程框架穩固,更有豐富的學與教資源。根據新高中學制及課程常見問題(二零一九年一月修訂版),通識科教材要有針對社會議題的適切性,故學與教資源需要定期更新,「教育局不會考慮為坊間出版的『課本』設立教科書評審機制」。課程及評估指引又提到「鑑於高中通識教育科所研習的當前持續討論的議題仍處於不斷發展和轉變的過程中,因此,相關的學與教資源不應只源自教科書」,足見當局一再推翻通識科的立科宗旨,漠視學習新近發展的議題的彈性。

三、 林鄭說「是次通識科改動仍然是專業領航」是漠視前線教師聲音

林鄭強調自上任以來「對教育一直專業領航」,但是是次粗暴殺科完全沒有諮詢教育界的意見。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剛於兩個月前向教育局提交最後報告,即使歷經兩年半的諮詢和研究,得出的建議仍具爭議性。但是當局完全沒有考慮專責小組的報告,直接一聲令下殺科,難以說服教育界及社會大眾不是政治原因。專業的前線通識教師完全沒有聽聞是次改動,更遑論發表意見,當局卻一直堅持自己「專業領航」,這個專業並不包括前線教師的聲音,實在令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