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會.分析|「內循環」香港有角色 參與「雙循環」要看定位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29日閉幕,5月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成為未來五年的發展關鍵,「雙循環」成為規劃核心理念。
特首林鄭月娥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分別提出港人參與「內循環」的見解。林鄭在27日引用統計處9月出入口貨值增長,指「出口的顯著回升主要是受輸往内地的出口貨品明顯加快所帶動,既說明了兩地經濟的緊密關係,也提示我們積極參與國家的「內循環」對港商是大有可為。」
陳茂波31日在電台節目表示,本港在醫學及人工智能(AI)科研等方面有優勢,可伙拍大區其他城市,以扣入中國內循環經濟。
一個說的是出入口,一個說的是參與內地發展,哪種才是真正的「內循環」?
要了解港人在「雙循環」發展格局的定位,就要見了解何為「內循環」與「外循環」。早於5月兩會,習近平在政協會議之中就提到「雙循環」,而該發言有重要的一句:「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以此解謮,「內循環」目的就是推動內需,出發點的意思是「以滿足內需為目的而研究、生產」,落腳點則可解讀為「以滿足內需為目的來佈局產業」。
由此可見,陳茂波所說香港科研可參與大灣區發展,本身就是加入「內循環」的發展策略。他在訪問中透露,政府正與深圳商討在落馬洲河套區附近土地設立港深創科園,預計最快2022年興建,完工後將會引入創科公司。這正是推動香港創科業界與內地企業合作,符合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的目標。如跟據內部需求而研發和生產,亦即符合習近平所說「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十四五」提出的「內循環」,其實就是「十三五」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延伸,港商如不是在研發層面加入「內循環」,而是希望由生產與銷售層面加入的話,就要多加注意內地零售銷售網絡發展趨勢。
而「外循環」則是對外貿易。
推動內地研發、內地生產、內地銷售的「內循環」,不代表鎖國。習近平提到「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可見外貿即「外循環」也佔有一定角色。在中美衝突升溫之下,要促進「外循環」,香港的角色就更形顯重要。
五中全會提到「實行高水準對外開放」,又指要「依託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也就是說,要以內地市地為終點來促進貿易,引進外國產品。
香港對內地及全球進出口 量、額均龐大
香港在貿易方面一向扮演重要角色。以新冠肺炎疫情未發生的2019年數據來看,本港港口抵港港口貨物中,進口貨物為10,640萬公噸,當中有6,450萬公噸為抵港轉運貨物。以貨櫃計算,2019年香港共處理545萬個標準貨櫃單位的離港轉運貨櫃。
2019年香港從中國進口貨值達到20,581億元,向中國出口貨值為19,365億元,均是僅次於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APEC)之後的第二大貿易額,可見規模之巨。
貿易是屬於「外循環」,而不是「內循環」。由於習近平所說「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內循環」是十四五的「主角」,而「外循環」則擔當不可或缺的輔助角色。香港在國際貿易的地位,則是推動「外循環」的重要引擎。
金融中心角色重 服務出口、融資是支柱
此外,「外循環」理應包括無形貿易,在香港來說即是向中國及世界各地提供金融服務。2019年香港保險及退休金服務輸出額為116億元,金融服務輸出額為1,674億元。
更重要的是,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全球投資者都在香港貿易,而恒指成份股超過一半都是中資股。2019年香港證券交易額達到213,902億元,市場總值380,583億元。在中企撤出美國市場的背景下,香港是內地企業面向世界集資的主要門路。
在此背景之下,香港的金融服務業既是「外循環」的一員,亦是協助內地企業在國際融資以發展產業的重要地點,有協助推動「內循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