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例風波紀要.第四回】開學日變罷課日 莘莘學子捲入抗爭洪流

撰文:文維廣
出版:更新:

這大概是1967年至今,香港校園最動盪、停課日子最多的一個學年。
2019年9月2日,新學年伊始,上百名學生早上在學校外築成人鏈,身穿不同款式校服的他們沿着街道、綠燈時跨越馬路手牽手,有學生配戴口罩、防毒面具和頭盔,手持標語叫「五大訴求 缺一不可」等口號。

【修例風波紀要.第一回】修逃例林鄭終輕敵 民主派挾怒潮總反攻

【修例風波紀要.第二回】警察不滿在悶燒 文官誤判鑄亂局

【修例風波紀要.第三回】示威遍地開花 汽油彈催淚彈鬧市橫飛

社會在持續燃燒的政治風波中撕裂,校園內的師生也捲入其中。開學後,多間中學有學生發起罷課,一呼百應,教書育人的老師被迫化身「危機管理員」,但躁動有如難收覆水,把一個個年輕人捲入更危險的社會衝突。10月1日國慶示威,一名中五學生與防暴警察對抗時胸口中槍。

身為校長的鄧振強擔心不已,「當社會出了事,學生要介入的話,我們成年人就要問問,我們的社會出了什麼問題。」轉眼過去,新的學年開始了,香港社會還在尋找答案。

罷課遍地開花 「社會出了大事」

去年9月1日是星期天,有示威者在機場禁制令生效下,仍響應網上號召阻塞機場交通的行動。在前一天晚上,警察進入港鐵太子站月台執法,被指使用過分武力,有乘客及示威者受重傷,「8.31」自此成為反修例風波中陰謀論主要來源之一。

9月2日,人們沒有如常上班上學,多間中學有學生發起罷課行動,港九新界一間間校園外,身穿不同校服的學生和校友築成人鏈。「中學生罷課籌備平台」在愛丁堡廣場籌辦集會,至少4,000名來自230間學校的學生參與,大專院校亦有罷課集會,時任中學校長會主席、管理專業協會羅桂祥中學前校長鄧振強當時心想:社會出了大事。

硝煙彌漫的盛夏暑假尚未結束,就有中學生紛紛成立反修例關注組,以網上聯署表態,又不排除會罷課。鄧振強在去年6月已察覺社會氛圍轉變,或要處理比2014年雨傘運動規模更大的問題:「校長都大概有心理準備這次會是大事情,不會像以前那樣好快、好容易處理。」

鄧振強曾經在暑假期間和政府開會,有校長作公開呼籲,嘗試在事情未惡化前力挽狂瀾。鄧振強表示,事件本身不是源於學校有問題,而是社會發生的事情影響學校,所以解決之道不在學校入面,而是社會,特別是政府問責官員。

+1

找學生坦誠傾談 化成學習活動

鄧振強在開學禮上沒有迴避反修例事件,沒有迴避學生籌組罷課的要求,他主動邀請學生開學禮後留在禮堂,和他們坦誠、面對面對話。罷課在即,他認為首先要傾談的對象不是老師,而是學生,他要知道學生的需要,再和老師商量如何處理,他相信在學校互相聆聽聲音,可以找到解決辦法。他憶述,去年9月社會對罷課態度寬容,罷課的學生只須提供家長信。

罷課最終以由早至午的學習活動進行,包括祈禱、紓緩學生情緒的靜觀和時事討論,有約70名學生參與。活動流程由校方和學生共同商討出來。鄧振強形容,這是一場很好的時事教育活動,氣氛和平,師生和社工一同分析事件、分享感受,最後讓學生經思考後得出個人觀點,「不是我強加看法給他們,他們也不會強加看法給我。我相信香港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學校也有活潑開放的校園氛圍,意見可以很理性地表達。」

中學校長會主席鄧振強利用罷課事件,給學生上一堂時事教育課。(陳家怡攝)

人鏈高歌《願榮光》 「不可以用浪漫形容」

中學生人鏈活動和集會在開學數個星期內於港九新界遍地開花,其中在土瓜灣、何文田更出現一條長達幾公里、由17間中學的學生和校友組成的人鏈。對於有中學生在校內掛橫額和扣白絲帶表達訴求,鄧振強有保留,認為學校的空間應由校方管理,學生的校服儀容有既定的規矩要遵守。

即使特首林鄭月娥在9月4日正式宣布撤回《逃犯條例》修訂,各區遊行集會全無減退,反修例歌曲《願榮光歸香港》響遍全城。開學日當天,更有中學的學生在奏國歌期間集體高唱《願榮光歸香港》。談及這首歌曲是否鼓吹及浪漫化反修例運動的爭議,鄧振強認為它對同學影響不大,只是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全港老幼市民均有憑歌寄意,「我覺得整件事都不可以用浪漫形容,如果你用浪漫形容,你對事情就有錯誤感覺。整件事其實都是不開心,沒有想要香港這樣走下去。」他指出,《基本法》保障市民的集會自由,香港是一個多元社會,應該有機會讓不同的聲音被聽見,學生有權參加獲批准的集會,也應該以和平理性方式表達訴求,築人鏈、唱歌屬於其中之一。

然而,在矛盾尖銳的社會現實中,沒有絕對安全的抗爭方式,也沒有人能保證所有人信守和平理性。人鏈活動期間,在大角嘴有住戶高空擲混凝土塊導致二人受傷,在啟德也有男子不滿,揮動鎅刀和指罵師生,一名老師保護學生時手部割傷。另外,在大埔墟站外一場人鏈活動之後,有激進示威者破壞車站閘機,一名中六學生在警員追捕時被打至頭破血流。

憤怒在莘莘學子之間火速蔓延,然而政府似乎不知如何應對,教育局只微弱無力地表示,人鏈活動令人憂慮,個別聲浪問題對居民造成滋擾,甚至引起衝突等,呼籲學校和家長提醒學生注意自身安全。

+1

衝突升溫 港鐵站被破壞 中五生中槍

街頭衝突由人鏈爭執發酵到多區有人拆毀連儂牆,北角有自稱福建人襲擊示威者。受7.21元朗事件和8.31太子站事件刺激,港鐵車站設施則成為激進示威者破壞的目標,港鐵曾經全面停駛鐵路,關閉多個車站。此外,中資企業和支持修例、政府的「藍店」紛紛遭砸破和縱火。

衝突現場武力升溫,流血事件日增。9月底,一名印尼女記者在灣仔天橋疑被警員發射的橡膠子彈射中右眼失明。到了國慶日,一名中五生在荃灣被警員以實彈擊中左胸,位置距離心臟僅三厘米,一度情況危殆。在此之前,街頭抗爭在「和勇不分」的非理性氛圍籠罩下持續激化,已使不少人憂心忡忡,噩夢成真後社會發出「稚子可辜」的哀歎,但在冰冷的法律面前,那位學生同時要面對參與暴動與襲警的控罪——因為他被指中槍前正與數人手持鐵通與磚頭追擊開槍警員。

得知有中學生中槍受傷,鄧振強腦裏浮現的只是希望學生無恙,沒有區分是否自己學校的學生。他說,教育工作者最重視生命:「學生唔係一個數字,學生係每個人、每個人。」他補充,校方有提醒學生遠離危險的地方,注意人身安全,而他也時刻擔心,「事態如果不以de-escalation(緩解)的方式解決,只會一直升級,升級的包括活動的規模、雙方所用的武力」。武力升級必然會造成傷亡。然而,鄧振強擔憂,卻無可奈何,他說:政府才是解鈴人。

+1

成人須反省社會出什麼問題

學生因參與示威涉及違法行為而被捕,批評者矛頭直指教育出了錯,但在鄧振強眼中,事件成因是複雜的。他強調,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的動機和原因未必都一樣,用單一論述概括或一刀切下定論很危險。他說,沒有調查研究就迅速跳至結論,是不科學的,亦不是學校教導學生的做法,結論要有事實基礎才是合理,「不要將事情簡單化」。

「當社會出了事,學生要介入的話,我們成年人就要問問,我們的社會出了什麼問題。」本身修讀歷史的鄧振強引用對於五四運動的說法,在正常情況下,學生不需要處理政治問題,成年人有責任讓他們在安穩環境下學習和成長。「他們有困惑,用這種方式去表現,表現的方式可能不恰當,那我們就要說給他們聽,幫他們開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處身於反修例風波、社會動盪之際也不例外,鄧振強緩緩道:「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社會沒有對立,社會沒有撕裂,但這些都不是我們可以解決的問題,我們要做的是,學生如果有疑惑、有需要,第一步最起碼教學生處理自己的情緒,因為他們有不好的情緒時,對他們自己也有很大的傷害。」

「當社會出了事,學生要介入的話,我們成年人就要問問,我們的社會出了什麼問題。」(資料圖片)

學校解決不到社會撕裂

2014年「佔中」過後,香港社會運動經歷過一段長時期的低迷沉寂,鄧振強坦言,許多學生在去年6月前不太關注社會問題,反修例示威爆發令他感到詫異。教書12年,加上當校長26年,退休前的一年對他卻是全新的經驗,他形容自己猶如一位新任校長,每件事都是一個新挑戰,學校要及時應對,但又時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夠時間處理。他自問是一名開明的校長,當學生拒絕和他繼續傾談,他也有嘆息、不開心的時候。他直言,從去年6月到現在所做的一切,「根本沒有開心這回事」,與以前工作完有滿足感不能比較。他重申「實際上,學校是解決不了社會撕裂的」。

根據警方統計,反修例風波近萬名被捕人士中,有約四成為學生,其中逾1,600人未成年,佔整體近兩成。成千上萬年輕人墮入法網,令教育界的責任更受關注,壓力無疑也與日俱增。過去一年間,教育局收到222宗老師和社會事件相關的投訴。政府官員在敲敲打打中似乎漸漸知道要做事情,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向全港中學家長與學生發信,明言學校不應作為表達政治訴求的平台,學生不應在校內舉行宣示政治立場的活動,包括罷課、唱歌、拉人鏈等等。特首林鄭月明言教育不能成為「無掩雞籠」,學校課程應該加強國民教育。

鄧振強淡然地說,做校長習慣了夾在政治和教育中間,「過去一年都學會了處變不驚,沒有什麼是放不下的,香港人有很大韌力,最終都可以跨過風浪。」退休前經歷驚濤駭浪的一年,他說沒有人可以預計發生甚麼事,包括中大和理大的嚴重衝突,政治風波造成社會撕裂,他還是相信要抱有希望。

(第四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