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歷史科|爭議試題近六成答「弊多於利」 葉建源:證實無誤導

撰文:周禮希
出版:更新:

考評局早前決定取消日本對中國在1900年至45年間「利多於弊」的問題,考評局今日(25日)在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上指,該題目有57%作答的考生選擇了「弊多於利」,38%選答「利多於弊」。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指,這反映試題並無一面倒令考生作答是「利多於弊」,質疑題目是否仍算有引導性。
葉建源又指,有老師、考生認為題目很清楚地要求考生答出日本侵華的歷史,因為參考資料只有1905年及1912年的資料,但題目要求1900至1945年的歷史事實,連考評局秘書長蘇國生亦表示,題目是要求考生必須作答1930至45間的歷史,即學生須寫出日本侵華的歷史。葉建源認為,不能形容問題有引導學生迴避日本侵華的歷史。

文憑試歷史科一條涉及1945年前中日關係試題存廢終於有定案,考評局正式公布,基於考評專業、課程範圍、考生利益等,決定取消該條2(C)題目。(資料圖片)

葉建源見記者時表示,除了留意考生選擇「弊多於利」及「利多於弊」的分別,更應考慮選答「弊多於利」的考生是否會得到低分,若會,即證明題目能夠分辨那些考生知道該段歷史。他強調,這是公開考試評核時,分辨學生成績高低的做法,試題沒有責任讓所有學生都答對,而考評局的題目原意正是分辨不同學生。

葉建源形容,教育局的結論,是將試卷問題不應有的罪名加諸在該問題身上,他對教育局的說法很失望。

至於有38%考生選擇作答「利多於弊」,葉建源認為,這需要對那些考生作答有更多分析。他舉例指,考評局曾有幾位秘書長曾表示,當懷疑出題有誤時,最佳做法是批改學生的作答,以了解實際情況。

教育局早前表示,將成立工作小組進入考評局檢討程序,葉建源認為問題是今次事件反映的問題,「若根本是教育局屈了出卷誤導考生,那究竟是否有需要做之後的事?」他質疑,今次會否是教育局借理由介入考評局,擴充其原來沒有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