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香港「再也回不去」 周保松:香港人已改變自己

撰文:彭毅詩
出版:更新:

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風波已持續近3個月,一直有說法指香港已「再也回不去」。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周保松今日(7日)在一場講座上認同此說法,指原因之一是香港人已改變自己,以政治人的角度投入「香港人」的身份,「唔再僅僅係一個機師,唔再係一個護士,佢同時係一個香港人」。

講座由公民實踐培育基金舉辦,由周保松(中)主講,題為《自由之夏—從政治哲學的觀點》。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左一)、中大新傳學院專業顧問區家麟(左二)亦有出席。(彭毅詩攝)

講座由公民實踐培育基金舉辦,主題為《自由之夏—從政治哲學的觀點》。周保松談及反修例運動是沒有大台的運動,每人都覺得自己是運動的主宰者,在運動中有stake(位置),「冇大台即係冇得賴,唔係需要一個領袖決定我要做啲乜,唔需要政黨式精英去承擔政治責任」。

他又認為,運動成敗與每一個人有很大關係,所以參加者對自己甚至他人做的事都很著緊,並自發參與政治,「公立醫院護士、醫生好積極,一次又一次喺醫院入面表達意見,呢個我從來冇見過,然後見到唔同界別嘅人走出自己職業框框嘅身分界定,佢哋進入政治領域,走出一個由資本主義所界定嘅私人領域」。

他認同香港「再也回不去」的說法,原因之一是香港人已改變自己,不是從經濟意義,而是以政治人的角度投入「香港人」的身份,「唔再僅僅係一個機師,唔再係一個護士,佢同時係一個香港人」,他形容香港人不只關心自己利益,亦關心香港作為一個政治社群的利益。

對於運動的前景,周保松從中共歷史角度看是悲觀,但同時亦抱希望:「無論呢場運動最後中共會用乜方式打壓都好,其實呢場運動對香港未來產生嘅影響,just the beginning,其實啱啱先開始」。

他續指,這一代年輕人才剛剛「18、20,甚至14歲」,仍有60、70年要走,他們以港為家,會比上一代更著緊這個家:「佢對香港呢個地方嘅感受,呢個地方係佢哋嘅家,而唔再係以前上一代所講嘅『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所以佢一定帶著呢場運動嘅體驗、記憶或者共同體情誼走落去,比上一代更加在意呢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