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填海只足以應付新移民? 謝偉銓:網民誇大

撰文:李奕鳴
出版:更新:

早前《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計劃,有意見認為填海所得的土地,只能應付未來持單程證來港的人口數目,不足以應對本港未來人口增長。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立法會議員謝偉銓今早(11日)出席港台節目時認為,網民在聽到明日大嶼後立刻誇大新移民的需求,又指這些評論在年輕人中引起迴響,表示應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填海的需要。

謝偉銓希望未來所有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能夠擁有大一點的居住面積。(資料圖片/蔡苡柔攝)

謝偉銓在港台節目《給香港的信》表示,有些網民會誇大填海只足以應付新移民的需求,並提到這些評論在年輕人中引起迴響。他指,需要從另一個角度看待興建人工島的必要性,及是否過份填海的問題。他提及,新加坡政府最近公布的房屋指引,規定新興建的私人房屋的平均面積不能少於915平方呎。他指現時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僅有161平方呎,連新加坡的一半都沒有。他認為,如果香港的人口數目凍結在740萬,如要增加50平方呎人均面積,就需要617公頃的土地,再加上其他所需的土地,包括交通、社區設施、公共空間、工商業設施等,共需要約2000公頃土地,質疑政府只提出填海1700公頃是否一個過份的方案,填海1000公頃、1700公頃及2000公頃是否足以符合需求。他又問如何劃分住宅用地、基建、社區設施、公共空間、工業及商業用地的比例;如何平衡環境保護及應對極端天氣的的影響,指要回答這些複雜及技術性的問題,需要獨立、專業、客觀及深入的計劃及研究,「讓所有人都能用合理及理智的態度作出選擇」。

他又提到,香港島及九龍的發展密度明顯不能再增加,而逐步發展郊野公園會引起大量反對,發展新界農地及棕地則需要面對很多複雜的問題,包括生態環境、收回土地、清理、賠償及安置土地的使用者、家庭及商戶。如果政府未能妥善處理這些問題,就會被發展商及原居民起訴。

他舉出新界東北及元朗橫州的例子,指無論粉領高爾夫球場是否能改為房屋發展,為此付出的成本及爭議都不會比填海少。他表示,填海不涉及收回土地、拆除及安置問題,所得的土地面積廣,較容易規劃。而填海所得的土地全屬政府土地,既不會出現官商勾結的情況,又能拍賣作私營房屋、工業及商業用途,能增加政府庫房收入,也能抵消部份填海及相關工程的成本。

最後,他表示剛剛踏入64歲,即將申請長者卡,指「明日大嶼」願景中的「明日」屬於市民,希望所有人珍惜此「願景」,並支持政府盡快落實以上計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