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署署長專訪|30載工程師做到署長堅持創新 難忘學客戶服務
「由您每朝起身用電,坐升降機去返工,出行坐鐵路,機電署都提供緊服務。」—— 潘國英加入機電署三十載,由工程師做到署長,最大感受是工作與市民息息相關,難忘入職初期學客戶服務,一直鼓勵同事「以客為本」善用創科改善生活,由「空氣過濾器」到預防電梯「炒梯」的智能梳齒板,都是機電署研發,今年更有21個項目榮獲日內瓦發明獎。展望未來,潘國英秉持前任署長們「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希望帶領機電署領先行業:「如果我哋唔係去做先行先試,就會不進則退。」
機電署署長潘國英專訪・三
加入機電署三十載 鼓勵同事領先創新
「30年前啱啱加入,基本上文件同訊息傳輸都係紙本,到今日網上系統,係好大轉變。」上任機電署署長半年的潘國英,見證部門多年來的進步。
維修服務以前靠師傅技藝,佢嗰啲經驗或者睇吓部機嘅聲音,今天我哋用咗大量科技蒐集機電系統數據,人工智能分析提高效率。
機電署作為工程和技術部門,不時為其他政府部門提供機電服務,恆常維修保養的同時,潘國英的要求更高,「必須要喺行業嘅前面,亦都要做啲領先嘅效果,如果我哋唔係去做先行先試,就會不進則退」,舉例署方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不時搜羅市面適合的創新科技應用,改善效率,深明掌握科技和技藝也很重要。
秉持前任署長們理念: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潘國英憶起機電署前署長們的理念,如今自己成為部門首長,仍緊記在心,「一路好鼓勵同事應用科技有啲創新嘅做法,你常常都可以再做好啲嘅」,機電署不時獲獎,今年在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榮獲7項金獎、10項銀獎及4項銅獎。這個「追求更好」的信念亦與機電署的定位有關。
當時嘅署長大力推崇掌握顧客服務,比較特別嘅係公務員要明白以客為本,顧客嘅需求同希望,我哋好重視。
難忘上客戶服務課程 工程師也要明白以客為本
潘國英說機電署是以服務為主的部門,不論是營運服務、提供機電系統、規管安全或能源效益等,都離不開服務的元素,部門很重視客戶服務。猶記得30年前加入機電署時,當時的署長已大力推崇掌握顧客服務,「除咗上嗰啲技術課程,亦都上過客戶服務課程,我覺得比較特別係公務員要明白以客為本,顧客嘅需求同希望」,故部門每兩年會做客戶意見調查,收集部門滿意度,以至員工意見,目的都是想改善服務質素。
未來科技發展,例如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等都好有潛質,我哋會繼續鼓勵同事透過比賽試驗項目,測試多啲新科技同埋創新嘅做法。
規管機電安全著重「治未病」
其中一個改善服務的方向,就是居安思危。潘國英說規管機電安全,很重視「治未病」的理念,盡量避免風險發生,舉例今年7月28日港鐵觀塘綫太子至何文田站暫停服務,利用28小時更換老舊設備,機電署與港鐵拍住上,「星期一朝早準時開返車俾市民使用,可能大家唔會覺得有啲咩發生,但係有啲舊設施我哋都更換咗,確保將來唔會因為舊嘅資產出問題影響鐵路服務。」
我哋都一直去堅持居安思危,唔可以今日個環境似乎幾好,就唔諗將來嘅風險。
另一例子是2021年屯馬綫全線通車,及2022年東鐵綫延伸過海,潘國英說機電署在事前一至兩年,偕港鐵工程人員做很多不同演習,「半夜到凌晨五點,中間嗰幾個鐘頭去鐵路檢查,做咗好多功夫,確保通知嗰日可以暢順。」
以「精彩」形容三十載機電署工作
與市民息息相關的工作,還有制定極端天氣和達至碳中和的計劃,潘國英舉例氫能試驗、能源效益標籤,9月推行第四階段「強制性能源效益標籤計劃」,擴展涵蓋範圍至氣體煮食爐、熱式氣體熱水爐,以及LED燈,由「慳電」到「慳氣」。
「您朝頭早起身可能用電、用氣體,然後坐升降機去返學、返工,出行坐鐵路,其實機電署都提供緊服務」,本月是潘國英加入機電署三十載,他感受最深的是署方的服務涵蓋每一個市民生活角落,形容工作很有意義,「我哋好多同事加入咗都會一直做落去,做到退休嘅。」
呢30年真係好精彩嘅,做過好多唔同部門,基本上市民生活各方面都有機會貢獻到,我哋希望持續改善服務啦,用多啲科技,便利到市民我覺得係好有意義。
展望未來,潘國英希望加強中外合作,與內地合作創科或燃料項目,走出去參考外國的經驗,與亞太經合組織國家和地區分享能源效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