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會通過改革醫委會動議 張宇人批醫醫相衞  多名行會同僚附和

撰文:李宇婷
出版:更新:

立法會今日(23日)通過由行會成員、自由黨黨魁張宇人提出,促請政府盡快改革醫務委員會的無約束力議員議案。張宇人發言時指、在公眾心目中,每當提起醫委會總是聯想起「醫醫相衞」,保護主義及專業自主凌駕公眾利益等負面評價,促政府盡快改革醫委會,還市民一個公道。多名同時身兼行會成員的議員也發言支持改革,認為有必要改變醫委會以醫生委員佔絕大多數的局面。

醫務衛生局副局長李夏茵回應說,對建議持開放態度,樂意聆聽各界意見,她又指過去八年兩度檢討醫委會組成,並對條例作相應修訂,成效漸步浮現。她指,改變醫委會組成從來是具爭議性議題,雖然近年不少地區的醫療規管機構,逐漸轉為共同監管模式,增加業外成員數目,增加機構問責性,但這些改變也帶來不少挑戰,包括難以凝聚共識,指醫委會現時的組成,目的是希望在專業自主和維持公眾問責性間取得平衡。

香港醫務委員會是屬法定機構,獲賦予權力處理本港執業醫生的註冊和紀律規管事宜,2018年生效的《醫生註冊條例》訂明,醫委會須由24名醫生和8名業外人士組成。

張宇人:成醫改「攔路虎」 保護主義礙輸入海外醫生

多年前曾提出改革醫委會私人條例草案的自由黨黨魁張宇人指,在公眾心目中,每當提起醫委會總是聯想起「醫醫相衞」,保護主義及專業自主凌駕公眾利益等負面評價。過去10年醫委會拖延處理、紀律投訴不符公眾期望,醫委會本應維護公眾利益,卻成為醫改「攔路虎」,質疑現時醫生成員佔醫委會佔比過重,外界聲音不足以進入醫委會。

他又指,醫委會籌辦的執業考試難過登天,批評醫委會和本地醫生持保護主義態度,多年來阻礙海外醫生獲官方許可,禁止輸入海外醫生,人手不足加上人口老化,以致市民輪候公共醫療服務時間極長,認為政府當局應盡快改革醫委會,還市民大眾一個公道。

張宇人又稱,立法會應在打擊保護主義問題上當仁不讓,《基本法》第142條沒有賦予任何專業團體完全自我規管,不容公權力干預,認為若有任何問題,政府應撥亂反正,促請當局盡快改革醫委會。

廖長江:堅持專業自主 更應保障公眾利益

同為行會成員、有建制派「班長」之稱的商界議員廖長江指,發生「小天瑜」和「鄧桂思」事件後,令部分市民認為醫委會處理投訴有「醫醫相衞」觀感,強調醫生一方面堅持專業自主,另一方面更應保障公眾利益,不應以守業自主為名行保護主義,重申全球多地監管機構愈來愈公開透明,以加拿大為例,業外人士佔醫生規管組織委員三分一,英國更有一半為業外人士。

醫務委員會職責包括醫生註冊及紀律事宜。(曾凱欣攝)

陳健波引分析指醫生選出的委員易混淆角色

另一位行政會議成員、保險界議員陳健波說,有分析發現由醫生選出的委員容易混淆角色,中大研究發現海外醫療規管近年有重要的轉向,他相信醫委會仍要有一定比例的醫生,但也要有政府代表、財務和法律專業人士,及代表公眾的各類代表。

選委界議員陳沛良說,醫委會委員組成比例,即使數年前的改革提升業外委員比例近一倍後,32名委員中,醫生委員佔仍佔比高達75%;對比同樣於近年改革監管架構的英國及澳洲,本港的業外人士比例仍然最低,雖然醫生技能及知識高度專業化無法取代,但於公眾觀感而言,香港業外委員佔比明顯有進一步改善空間。他也認為英國醫學總會的業外人士與醫生委員各佔一半,值得參考。

工聯會議員黃國批評醫委會在執業試的艱深程度不合理,令非本地培訓人才不合格,每輪合格率只有約10%,最多只有30%至40%,質疑執業試困難程度令不論外國或內地醫生「都搞唔掂」,促請改革執業試。

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指,面對醫療發展日新月異,任何機構都要主動適應新形勢、新挑戰,不能故步自封,指醫護專業和醫護的規管機構亦必須秉持自我革新的精神,以貼合世界發展的潮流和社會的期望。她說醫護專業奉行自主原則,意思是有責任自我檢視進步,是獲病人尊重的元素。

她說,過去八年先後於2016年和2021年,兩度檢討醫委會組成,並作出相應修訂,包括增加業外委員會參與,和吸引合資格非本地醫來港執業等;兩輪改革對醫生專業規管和效果已逐步浮現。她指,個別投訴平均處理時間,已由2016年時需時6年,至今縮短至少一半。

張宇人期望政府在本屆立法會結束前提改革方案

最終議案獲通過,張宇人指,觀乎近日政府提出修訂牙醫註冊條例草案,對醫務衛生局有合理期望,希望局方不要慢慢等待凝聚共識,最重要是公眾利益先行,希望本屆立法會完結前,當局可以提出改革醫委會的方案,讓立法會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