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入醫委會3年 林志釉:加快投訴處理、成功影響醫生判刑

撰文:鄭翠碧
出版:更新:

2016年醫務委員會改革風波鬧得全城沸沸揚揚,當時社會部份人期望,在醫委會加入更多醫生以外的成員,尤其是病人組織的代表,有助加快投訴的處理時間,不至於苦候9年才能取回公道;亦盼能改變醫委會「醫醫相衛」的觀感。改革方案通過後,第一屆的病人組織委員在2018年年底上任,去年12月剛好完成3年的任期。
3年過去,病人組織的加入,能否為醫委會帶來新氣象?《香港01》專訪其中一名病人組織代表—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他透露,在新增兩個初步偵訊委員會後,原來積壓的過百宗個案大減至僅餘15宗。他又認為,把病人角度的聲音帶入醫委會能發揮作用,例如曾有一宗醫生非禮病人的個案,研訊小組本來打算判處緩刑,「但我話非禮病人係好嚴重嘅事情⋯⋯有負病人對醫生信任⋯⋯即使呢個醫生認罪,唔代表呢個事情可以輕輕放下」,最終該名醫生被判即時停牌,沒有緩刑。

延伸閱讀:曾被威嚇「會輸得好慘」 林志釉透露涉事官員身份 與會者否認

醫委會以往一直因「龜速」處理投訴而被詬病,該會秘書處在2017年推算,每宗投訴醫生專業失當的新個案,平均需要6年去處理,而藝人張崇德和劉美娟的個案則更為「誇張」,前後花了9年時間,才能為夭折的兒子討回公道。改革醫委會的方案在2018年於立法會通過後,醫委會新增了一個初步偵訊委員會(PIC1),今年初又再增設多一個PIC(PIC2),這兩個PIC只會處理在18年4月後的新投訴,至於原有的PIC(Deemed PIC)則負責跟進18年4月以前積壓的個案。

舊PIC累積未處理個案大減

林志釉透露,在2019年1月時,舊PIC仍有133宗在2014至2017年積壓的個案未處理,而截至上月,則只剩下15宗。至於2018年的個案,在統計時並無分開新舊PIC去計算,不過該年共接到639宗投訴,現時亦只剩下19宗需要跟進。林志釉稱,舊PIC的個案大多仍在索取專家或法律意見;正向涉事的醫生、醫院等取資料;或是投訴人提出新的論點或證據,故仍需繼續處理,直言舊PIC「可能繼續運作多十年都唔定」。

林志釉認為,把病人角度的聲音帶入醫委會,能對一些研訊的判決、判刑都發揮作用。 (黃寶瑩攝)

2019年社會運動期間接獲3000多宗投訴

至於兩個新的PIC,則因在2019和2020年社會運動、新冠肺炎疫情下,接獲大量涉政見的投訴,兩年的投訴數字均各有3000多宗,較以往平均每年400至600宗,大增幾倍。林志釉指,由於這類投訴的投訴人多為匿名,無法根據法例要求去宣誓,故大多難以跟進。他認為,若撇除這類個案,「條隊暢順咗」,又形容自己所屬的PIC2不算有積壓的個案。醫委會在回覆查詢時指,未有就每宗個案平均處理時間作出最新統計。

新增灣仔辦公進行聆訊加快審理案件速度

林志釉指出,由於PIC和研訊小組中必須有業外委員或審裁員,故改革後業外委員由4人加至8人、業外審裁員大增,均有助開設更多PIC和研訊小組,加快投訴處理時間。加上醫委會最近又會利用灣仔一個辦公地址進行聆訊,因此現時審理的案件大多是3、4年前的投訴,較往日為短,「證人出嚟(作供)仲歷歷在目」。他相信,加快處理能令投訴人早日釋懷,或是被投訴的醫生及早「還返清白」。

林志釉認為,19年醫委會討論海外醫生豁免實習方案時,他提出自己的方案,「或多或少影響咗好多,醫生業界、政府嘅部署」。(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另一方面,在病人組織加入前,醫委會一直被質疑「醫醫相衛」。加入3年,對此林志釉直言,「醫醫相衛唔係一個好明顯嘅做法⋯⋯但係咪無醫醫相衛呢?我見唔到嘅嘢唔代表無。」他認為,研訊小組5名成員中有3人都是醫生,但定罪率仍高,「仲係咪醫醫相衛呢?」他又指,若病人組織願意受訪,令市民更明白醫委會的工作,透明度增加,相信亦可消除疑慮。

非禮病人案醫生被判即時停牌無緩刑

他強調,把病人角度的聲音帶入醫委會,能對一些研訊的判決、判刑都發揮作用,例如曾有一宗醫生非禮病人的個案,研訊小組其中一名成員本來認為可以考慮判緩刑,但他認為不可接受,「我話非禮病人係好嚴重嘅事情,喺診所發生,有負病人對醫生信任。所以即使呢個醫生認罪,唔代表呢個事情可以輕輕放下」,最終研訊小組成員被說服,判處該名醫生即時停牌,沒有緩刑。

19年醫委會討論海外醫生豁免實習方案,最終因主席有兩票,結果政府方案「跑出」。(香港01製圖)

談到在醫委會中「成功爭取」的經驗,林志釉提起2019年醫委會討論海外醫生豁免實習方案時,他不站在政府一方,亦無支持醫學界的方案,反而「獨辟蹊徑」,提出自己的方案,「或多或少影響咗好多,醫生業界、政府嘅部署」,雖然最後該方案最先被否決,但他認為能引發到討論,「本身就係成功」,「最成功嘅一樣嘢,係挑起咗大家對於有病人組織喺入面嗰一票嗰個力量,嗰一票係可以令到好多人都驚。」

不過,他亦坦言自己人微言輕,部份意見或不被接納,例如在討論修例免試引入海外醫生時,他認為引入的醫生應集中於公立醫院服務,但主席劉允怡則指「大學教授好辛苦㗎,教書又要睇症,佢哋都係為香港市民服務啊嘛。」

林志釉點名批評另一名病人組織代表、哮喘會主席陳永佳令他很失望。(黃寶瑩攝)
+6

改革醫委會風波中,病人組織代表本由特首委任,後改為互選,但坊間曾有聲音質疑病人組織成立門檻低,或易於受政府操控,亦或有人混水摸魚。3年過去,回望這些質疑,實際上有無道理?林志釉不諱言,點名指另一名病人組織代表、哮喘會主席陳永佳令他很失望。他解釋,19年政府屬意的豁免實習方案,是由港大教授鄧惠瓊和陳永佳共同提出,加上當時病人組織內部討論不同方案時的情況,曾令他感到撲索迷離。

「點解有人會走咗去支持政府個方案㗎呢?其實政府個方案係唔應該搵一個病人組織代表去Endorse(擁護)佢。」及後陳永佳被委任為醫院管理局大會成員、特別註冊委員會成員,「從我呢幾年嚟喺醫委會睇到嘅觀感,佢(陳永佳)同政府委任嘅代表無咩分別囉!」

不認同病人組織代表站政府一方

林志釉認為,一旦病人組織代表站了在政府的一方,即使希望為病人爭取更多權益,也因角色尷尬而難以施壓,「我哋一定係話政府做得唔夠㗎,如果你已經企咗喺政府嗰邊,你同政府可以講啲咩呢?你會唔會批評政府呢?當你已經係政府囊中物嘅話。」點名批評,是否不怕鬧翻?林志釉直指「我對佢無期望」。

林志釉批評陳永佳如同政府委任的委員一樣,與政府站在同一方。 (資料圖片)

記者曾多次透過電話及短訊聯絡陳永佳,欲知他對林志釉指控的回應,惟在截稿前他都未有回覆。

2019年,5月初病人組織聯盟開會。台前左起:梅卓能、陳永佳、聯盟主席袁少林、林志釉。(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另外,《香港01》早前報道,新一屆病人組織代表之一的李兆紅現時不代表任何病人組織,林志釉稱從報道中才得知這事,擔心她日後如何與選民、病人組織交代自己的工作,又指出法例並無訂明參選人需要是病人組織的成員、執委,僅要求投票的病人組織需要是註冊社團。李兆紅回應指,參選是受「病人組織聯盟」主席袁少林邀請,她目前仍屬「創域會」會員,與該會委員會有聯繫,可以將醫委會重要訊息帶到創域會,有需要時該會委員會亦可討論。

袁少林則指,李兆紅上屆已有參選,大家常見面、聯繫,故向她了解有無打算再服務,雖然知悉她不再是創域會主席,但認為不代表她不再關心病人事務,「只不過無個崗位喺度」,強調自己邀請有意願、能力、對醫委會有認識的人,而非完全無關的人參選,又指醫委會業外委員日後可透過該聯盟的活動與病人交流、匯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