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集專訪・上|資深攝影師葉英傑邀各行人士 影樓拍攝疫下群像
突然得知葉英傑(Bobby Yip)新出了攝影集,是頗驚喜的;一來他從新聞攝影前線退下來良久,有關他的新消息不多,二來攝影集開宗名義是有關新冠肺炎疫情,在疫情爆發後近兩年半內,有關香港疫情的攝影集也未很常見,而且還是以人像的方式去記錄疫情,就更少見了。
撰文:周穎瑤
編輯:蘇煒然
補充新聞忽略了的紀實面向
全球疫情發展至今已近兩年半,在新聞攝影的領域上,與疫情相關的圖片故事如雨後春筍,但大部分都以事件為主:口罩下的生活、醫院內的「戰事」、封城後的冷清,甚至大批遺體如何被殮葬等;疫情的人物專題故事也有不少,今屆「世界新聞攝影」也有採訪不同康復者,以及跟拍少女疫下停課生活兩組圖片故事,分別勝出中北美洲及南美洲最佳圖片故事的殊榮。葉英傑在閱讀了2020年間一整年的疫情相關相片後,卻發現在新聞甚至紀實攝影的領域中,大家多以「事」為中心發展一個故事,不多以「人」為主,感覺還有一種面向較少被觸及。
人像宏觀反映各業困境
葉英傑坦言,疫情中有一段時間,他每天都會關注全球疫情各種統計數字,然而疫情下有很多事情、現象與情緒,並不是多少人確診、康復與離世能夠反映出來。「疫情中發生很多事,影響着各個階層的人,但反過來說,會否有一輯相可以囊括各個階層、宏觀一點去看這個疫情?人們自己在疫情下到底有什麼樣的想法?」於是,他嘗試從自己或是朋友甚至更陌生的圈子,鎖定了不同層面、行業或志向的人,邀約他們參與拍攝;同時借用商業攝影師吳華(Benny Ng)的影樓,採購8x10大片幅相機、菲林、片夾,由零開始進行這個歷時約8個月的企劃。
大尺寸照片盡現細節
這本名為《生活如常--疫下群像》的攝影集,群像中的被攝者,除了較早前不幸染疫的空手道港隊代表李振豪外,基本上都非知名人士,書中沒有刻意提及他們的全名,倒以他們的一句話交代他們在疫情中的感受,以至他們的階層、身份、行業等,則交代在他們的服飾、道具及姿態之中。而書刊尺寸則比筆者想像中要巨大,以8x10菲林的相片在印刷時進一步被放大,讓書中30幀以全白(且刻意「打爆」)背景配合「世界光」般柔和燈光拍攝的人像,連同被攝者的裝束、眼神和姿態,均毫無保留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
在影樓做出如此燈光效果殊不容易,葉英傑坦言這次拍攝用上了七呎高的柔光箱,並設定多支閃燈消除將白底紙上可能的影子,營造「世界光」的效果刻劃人物。葉英傑笑言,那龐大的柔光箱花了三位資深攝影師兼老朋友--吳華、電影與廣告攝影師梁炳權(Gordon Leung )與他近一小時才設置好,但為了每一張相片風格連貫,即使佔去影樓的寶貴空間,每一次拍攝之間也不過是將柔光箱反轉推到一旁備用,不會輕易收起,直到整個企劃拍攝告一段落。
減攝影師刻劃 畫面裏找共鳴
說起刻劃,坊間更多會使用高對比的燈光效果,讓被攝者更具戲劇性地呈現人前;葉英傑卻認為,即使他從前也會用強烈光影去勾勒人物性格,這手法卻不適用於今次的企劃上。「我們會稍微調整被攝者的姿勢、拍攝角度等,但我希望被攝者在這些調整以外,盡可能演繹自己。當燈光效果變得自然、讓人感到舒適時,被攝者的樣貌、姿態就更能讓讀者自行觀察,不再是由我去強調被攝者哪裏受光、哪部分隱在影子內。」這輯群像確有種讓人靜下來閱讀的氛圍,於是前建築工人煞有童真的裝束、食堂職員手上疊得巧妙的碗具、蛇羹店東身上的蛇、寵物護理員懷中很想逃的貓等,也成為讓人注視的細節。
燈光效果連貫,也是葉英傑採用「世界光」的其中主因。「如果我用燈光逐個人挑選該強調他們身上哪一個部位,整個企劃就變成是『拍攝30個人』,而不像在拍攝背後受疫情影響的整體。」在影樓剔除背景、採用黑白色彩拍攝,也為了讓人的注意力無法從人物中被分散出去。30位被攝者,30種身分,30個不同的故事,卻發生在同一場世紀疫情中--葉英傑希望以統一的拍攝手法,突出每位既有自己故事的個人,也是同在這個社會的持份者(stakeholder),透過他們的身影與說話,讀者多少會從中找到自身,有所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