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影像】堅持本土製造 甜香縈繞的史蜜夫糖廠

【社區影像】堅持本土製造 甜香縈繞的史蜜夫糖廠
撰文:攝影組
出版:更新:

不妨做個小實驗,問問五六十歲以上的長輩,從前是做什麼的?我猜十之八九也會答你:「我是返工廠的」,然後他/她們可能會說,陳年往事,不值一哂,揮一揮衣袖便拂走那段充滿汗水的回憶。與工人聊起昔日種種絕不容易,他們大多不善辭令,說起話來總是糾結如煙霧。正因如此,其聲音總是被忽略,彷彿香港從來沒有工人曾經為香港打拚,拚下外國商家的信任,拚下一個年代的經濟成就。社會轉型,一班工人失業,轉行,有的則盡力,繼續用自傲的技藝在文職主導的後工業年代,安安靜靜地踩着日常過活——技藝重新投入社會,又發展出「本土製造」的新貌——雖然那些工人可能不過嘗試零星的個體創業。但當我們說本土,或許便需由他們的工業和後工業年代生涯得見。「01影像」帶你進入史密夫糖廠,感受他們對傳統糖果的堅持。攝:曾梓洋

一扇窗口,把廚房及工場連起來。半成品冷卻後會被送往窗外,另一邊的師傅會將之壓平,然後放進機器。(曾梓洋攝)
一扇窗口,把廚房及工場連起來。半成品冷卻後會被送往窗外,另一邊的師傅會將之壓平,然後放進機器。(曾梓洋攝)
方富成負責製糖多個步驟,在廚房總能找到他的身影。(曾梓洋攝)
師傅從鐵桶裹拿起糖膠,左右輕拍數下,便成了一個精瑩剔透的「糖球」。(曾梓洋攝)
軟糖全用人手製作,工人將軟糖逐粒切割,全是心思。(曾梓洋攝)
三弟方富成畢業後便到糖廠幫忙,他說:「做生不如做熟。」如今一做,已經超過三十年。(曾梓洋攝)
糖漿是糖果的靈魂,份量決定了色澤及甜度。(曾梓洋攝)
方煒培希望依照父親以往的造糖方法,所以軟糖堅持用人手製作。(曾梓洋攝)
師傅合力將烏結糖的半成品捲起,然後送進機器切割包裝。(曾梓洋攝)
烏結糖是史蜜夫的經典產品。方富成打趣說:「只愛吃新鮮出爐的,因為夠軟熟。」(曾梓洋攝)
方富成製糖時一臉認真,但工作以外,亦經常與員工吹水、開玩笑。(曾梓洋攝)
第一代「史蜜夫先生」方南於70 年代購入觀塘廠房。現時四周的風景由工廠大廈逐漸變成商廈。(曾梓洋攝)
機械出現問題,方富成便會架起眼鏡,自己動手修理。(曾梓洋攝)
每粒鳥結糖背後,都是方氏兄弟的心血。方富成笑說:「隨便試食吧,都不值錢的。」他們所守護的價值,在現今社會又值錢嗎? (曾梓洋攝)
方煒培說,煮糖是「手板眼見工夫」。有人願意學,他們便願意教。(曾梓洋攝)
女工作最後把關,將包裝不善的烏結糖抽起。(曾梓洋攝)
糖廠陳舊的機器陳、牆上褪色的字跡、角落的月餅盒,這一點一滴儼如將糖廠封存於70 年代。 (曾梓洋攝)
廠房與電梯只有一步之遙。即使站在閘門外,甜香依然縈迴不散。(曾梓洋攝)
(左起) 三弟方富成、二哥方富泉及大哥方煒培為「第二代史蜜夫先生」。(曾梓洋攝)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逢周五出版的《香港01》周報,請即訂閲。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