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台灣黑白攝影月刊面世 攝影師張良一:回溯古典攝影精神
傳統印刷媒體日漸式微,近日香港有30歷史的攝影刊物正式休刊。另一方面,在台灣有一群攝影師,宣布成立全新紙本純黑白攝影月刊《Hip Hip》,每期內容只有10張相片,由10位攝影師每人提供一張照片輔以短文集合而成。
有份參與月刊的攝影師張良一解釋,《Hip Hip》的名字與台語『照相』(翕相)有關。他表示,期望能夠在數碼時代,回溯古典攝影極富醞釀氣味的攝影精神,透過這本攝影月刊,顛覆「攝影書很難賣」的刻板印象。
月刊於9月11日在台灣推出,「01影像」找來了從事新聞攝影工作多年的資深攝影師張良一,和月刊策劃人張大魯進行訪談。
編輯:徐尉晉
影:「01影像」
張:張良一
魯:張大魯
數碼時代回溯古典攝影精神
影:為何會有這個意念?請問Hip Hip台語的意思是甚麼?
張:《Hip Hip》這個刊名是十位創作者共同討論出來,『照相』在台灣話中就叫做翕相(讀音:hip-siòng)在早年玻璃底片時代,攝影師必須將自己的頭部隱藏在一塊黑布內拍攝,而被攝者的影像,又被攝影師擷取在相機的黑箱,像是被燜在裏面醞釀着,因此,從攝影師到被攝者角度看,攝影其實就是被燜在暗室中所進行的行為,再經過後續在暗房的顯影、定影、放相等程序,都是在暗室中悶着進行,因此照相就叫做『翕相』(hip-siòng)。
這本新的攝影月刊在當代即時顯影、快速瀏覽大量影像的數位時代,就是打算回溯古典攝影那種慢工出細活,慢慢的燜、慢慢的翕,極富醞釀氣味的攝影精神。藉着紙張的質感、油墨的氣味、濃淡,讓讀者慢慢的翻閱、細細的閱讀藏在影像細節中的訊息,這樣的閱讀影像行為猶如早年玻璃底片年代,攝影師藏身在黑布內擷取影像。同時也讓讀者感受或是重溫有別於滑手機觀看影像的閱讀經驗,因此將新的攝影月刊命名《Hip Hip》,一方面有台灣話的古典攝影意涵,也藉着《Hip Hip》這幾個英文字母讓年輕的讀者有想像的空間。
創刊號成績超出預期
影:每月一期,你們也在臉書上坦言未必有信心做到一年,為何仍下定決心去做?紙本對你們來說是否有特別意義?
張:幾年前,一位經營書店,本身也是出版商的老闆告訴我,在台灣最難賣的書有兩種,一是劇本,另外一種就是攝影集!他說許多讀者在書店看到攝影集,翻一翻看一看就放下來,而不是掏錢將攝影集買下來,因此攝影集很難賣,再則,製作一本印刷精美,色彩鮮明、層次豐富的攝影集所費不貲,也讓許多出版商卻步,擔心成本無法回收,出版意願不高,因此,在台灣要出版一本以影像作品為主的攝影集或是攝影月刊難度相當高。
這本攝影月刊有一個小小的實驗性質,看看可以出版幾期?如果可以出版很多期的話,那就顛覆『攝影書很難賣』的刻板印象! Hip Hip攝影月刊創刊號預計出版500本,在網路公告兩天,就已經有380本被預訂,超乎當初的預料!但也不打算加印銷售,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持續不斷的出版新的一期Hip Hip攝影月刊!這個實驗如果成功,應該可以給台灣的攝影圈一個啟發或是反思:攝影在台灣還是可以很多的可能性!讓不同領域的影像創作者也可以各自嘗試在網路或是展場之外的呈現可能性!
張良一說,這本攝影月刊有一個小小的實驗性質,看看可以出版幾期?如果可以出版很多期的話,那就顛覆『攝影書很難賣』的刻板印象!
影:從策劃到月刊正式面世,共花了多少時間?當中最困難的地方是甚麼?
張:張大魯先生是這本新的攝影月刊的主要策劃人,大概是今年六月底提出,幾個人天馬行空的想像,去蕪存菁之後才有這本攝影月刊的問世。十位影像創作者每人各自提供一件影像作品、一則短文而集結的攝影月刊,如何從只有十件攝影作品中,去凸顯這本新的攝影月刊的人文精神與價值,是相當困難的挑戰,也不是一開始就能做好!也因為困難度相當高,就非常需要讀者的支持,讓這本攝影月刊能藉着不斷出版新的一期的月刊去形塑月刊的人文精神和價值。
黑白直通影像精神
影:為甚麼是黑白攝影?你們期望透過黑白去呈現甚麼?
張:黑白攝影去除色彩的直觀與情緒起伏,抽離了習以為常的視覺經驗,藉着不同層次的灰階呈現,超乎現實又直指現實,直通影像的精神。至於十位創作者每個人的作品風格迥異,表現手法不盡相同,也因此增添這本月刊的可讀性與豐富性,藉着月刊內的十件影像作品與讀者進行對話、想像、神遊……。
張良一表示,黑白攝影去除色彩的直觀與情緒起伏,抽離了習以為常的視覺經驗,藉着不同層次的灰階呈現,超乎現實又直指現實,直通影像的精神。
影:每期10個攝影者是否會轉變?請問如何選擇這10位攝影者?
魯:九位攝影者都是我的朋友,比較好溝通與說服 而且支持我的可能性高(事實證明這九位攝影者都支持了),未來如果有人有意願加入,樂觀其成。但頁數增加,售價也會增加。
這十位攝影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年齡層從25到56歲,每位的正職也不同,有平面與電子媒體攝影記者,有攝影記者轉文字工作者,有專職印務工作三十年的,有個人工作室,有拍婚紗的。
十位攝影者共同點是「認識大魯」。大魯有這個攝影月刊的想法時,決定先從認識的攝影工作者開始說服,但心裡也決定「不能只找攝影記者,而且一定要有女生」,所以才會有其他攝影領域的夥伴加入。幸好九位攝影工作者都願意支持。
影:台灣以外的地區(例如香港)會有機會買到月刊嗎?
張:我們十位影像創作者都有各自認識在香港新聞攝影界工作的朋友,如果可以在香港找到銷售地點,很希望可以多認識一些喜好攝影的香港朋友們交流!畢竟這本攝影月刊就是要看看攝影可以有什麼樣的可能性?例如,到台灣以外的地點銷售Hip Hip攝影月刊完全不在當初的想像之內。
影:可以向香港讀者簡單介紹一下你的背景嗎?謝謝!
張:我是1968 年生,1987年進淡江大學經濟系,1993年退伍後進入新聞界,從事新聞攝影採訪工作, 曾先後在《中央社》、《中國時報》、《蘋果日報》和《民報》等媒體從事攝影記者工作,自覺攝影是值得傾畢生心力去追尋、去實踐的志業。在將近30年的影像創作生涯中,除新聞攝影之外,也長年關注土地議題,曾多次舉辦攝影個展和聯展,多件攝影作品獲文化部藝術銀行和私人收藏。個人臉書網址如下https://www.facebook.com/avant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