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有360相片】應用VR科技 岑允逸360攝影展批判都市發展
最近,紀實攝影師岑允逸(Dustin)舉辦「(不)敢作夢」攝影展覽,他以360相機,走訪香港多個正在重建或將再發展的地區拍攝,然後把影像併貼重疊在一起並轉成黑白,讓觀眾在展覽中配戴VR眼罩觀看,令人仿如置身一個迷宮般的混沌世界。
照片由岑允逸提供,攝影:曾梓洋(訪問部分)
岑允逸認為,香港是過度被攝的城市,有關香港的影像十分陳腔濫調,不是高密度的樓宇,便是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光。他說:「很多時候,我們會一窩蜂去同一個熱門景點,甚至用同一角度攝影這個城市。今天可能是南山邨的遊樂場鋼架,明天是嘉頓山遠眺。」對他來說,這與電玩和荷李活電影中對香港的印象不媒而合,充斥著虛假的東方主義和獵奇想像,畫面非常人工味道(plastic)。
過往以公屋為題舉辦過兩次《某座》展覽、也拍攝過中國各地公園、奧運健兒等,條線傾向「工整」、「硬朗」,今次展覽有別於以往作品,甚至予人混亂的感覺。岑允逸坦言,以往著重從混沌中疏理出秩序,藉以表達訊息,今次則從秩序中營造混沌的感覺,有點像「逆向工程」。但他表示,雖然用了新的視覺語言,但作品依然關注社會,對都市發展和生存空間作出批判。
(點擊放大標示,全螢幕觀看360相片)
「香港都市面貌恆常改變,所有聲稱能忠實重現這個城市的影像都是一些虛妄的承諾。」Dustin說,「這些快照(snapshot)和影像,在社交平台傳播,日積月累將來就會變成香港這個城市的數碼身份,但它們不見得可以加強觀者對這個城市的體驗。」他認為,與其這樣,不如刻意把不受注目、不上鏡的草根社區,透過拼貼、黑白再轉成VR,以此幻想一下未來。
對於創作困難之處,Dustin表示,這次是他首次接觸這個媒介,對空間的詮釋需要從另一個角度出發,以過沒有太在意天空與地面在畫面上扮演的關係,但在虛擬環境裡,這些變得非常重要。他表示,在創作時從一個直覺甚至即興的態度出發,「不像John Heartfield等拼貼藝術家那樣強調敘事線索,有點像小孩塗鴉的感覺。」
Dustin起初把畫面,當二維全景影像那樣看待,但轉化成VR,經過扭曲出現了不少出人意表的效果,例如地面會變成深淵的感覺,天空有時會像一個教堂的圓頂,變得密不透天,他覺得這些也是意外之喜。
Dustin 認為,VR技術令作者難以控制畫面裡的焦點(points of interest),又或者所有細節都變成了焦點,有別於平面攝影創作強調凝視畫面帶出意涵。由於不希望在技術層面耗費太多時間精力,今次他使用最入門的360相機創作。「所以畫質不算突出,細節的重現也不是很細緻,用「Lomo」或「Holga」心態去看待這些作品比較實際。」
他表示,這些VR影像鮮有地使用黑白來呈現,甚至是模擬傳統銀鹽攝影,「VR技術一向強調擬真,但黑白把場景抽象化了,再加上無視三維關係的拼貼效果,這種對觀看VR的期望跟實際落差會令觀眾措手不及。」但他表示,這個系列也不完全擺脫舊有的風格,只是用了新的視覺語言。
他認為,VR提供了一個新的平台,帶來了感觀上的刺激。新聞媒體也開始應該這種技術,在以往難以到達的地方,例如在戰場或天災環境,也可以有親歷其境的感覺,但這或會減弱了讀者對事實的批判。
Dustin提到,VR開始走出娛樂消閒為主的用途,市面上甚出現了「用VR去拜山」及「用VR減肥」等具創意的例子,但整體仍在摸索階段,「VR技術誕生也不是今時今日的事,只是現在到了「入屋」的階段。但還欠缺真正革命性去改變生活的例子。」對於這種技術,他拭目以待。
「無可否認,用VR眼罩觀看最有包圍感(immersive)。」Dustin說,除了使用VR眼罩呈現影像,今次展覽亦設置一個全景式的多媒體幻燈投影,在密量空間中,配上不曾在香港出現的陌生聲音,當中包括他在中國內地取樣的環境聲音,帶給觀眾遐想。
岑允逸曾任攝影記者超過十年,獲得多個新聞機構的攝影獎項,舉辦過個人展覽包括「別名:Xianggang」、「奧運健兒寫真」、「某座」、「某座二期」、「活一生人」精神病康復者攝影展等。
他亦參加過國外和本地多個展覽,包括「城市漫遊者─社會紀實攝影」、「平遙國際攝影節」、「集美X阿爾勒:東西方對話」國際攝影季等。岑允逸曾出版多本攝影集,並在2013創辦攝影展覽空間「The Salt Yard」,他的作品被美國三藩市現代美術館和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
「(不)敢作夢」攝影展覽
日期:2017年1月3日至1月7月
地點: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14樓歌德藝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