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串流大數據,認識新類型曲風 escape room 係乜東東
找歌聽是樂迷的終生事業,按類型搜尋向來是個不錯的方向,近兩年一個名為「 escape room 」的曲風在 Coachella 和 Spotify 這兩個頗具廣泛代表性的平台均有急促冒升的趨勢,為何我們卻幾乎聞所未聞?
一年一度的 Coachella 於上週日(4月21日)結束,除了 Childish Gambino 在演出期間與台下觀眾完全合法地共享大麻,以及 Kayne West 與其 Sunday Service 帶領的主日崇拜場面外,整個音樂節似乎沒有多少亮點;那些全球樂迷整個週末在網上追看 Coachella 直播的熱心似乎也一去不復返,說起來,我上一次看 Coachella 直播還是衝著 LCD Soundsystem 的重組復出,那已經是2016年的舊事。
不過,這僅僅代表 Coachella 在我的生活圈中逐漸淡出而已,在 Google 中按「 best music festival 」或「 biggest music festival 」等字眼搜尋,Coachella 的名字依然穩守頭五位置,甚至是多個榜單的第一名,過去兩屆均有超過13萬入場人次,今年首個週末的門票更是在開賣40分鐘內售罄,非常誇張。業績上的持續成功,反映音樂節的幕後團體仍對樂迷喜好有著敏銳觸覺,這個全球指標性的音樂節在2019迎來它的 20 週年,到底是由什麼曲風主導呢?
關於這點,我們只需要在由大型新聞媒體 Quartz 旗下的統計數據網站 The Atlas 查看,便可得出 Coachella 2019 的音樂風格( genre )分佈:
去年的最大族群是 indie r&b,而今年則由 pop 登頂,但這兒出現了一個讓人生疑的名字,就是連續兩年排行第四的類型「 escape room 」。按字面理解是密室逃脫,難道是泛指為這類主題的遊戲或電影所製作的配樂嗎?不可思議。再從 The Atlas 的數據說明中,我們了解到它是以各音樂單位在 Spotify 的分類標籤去作統計。相比起一年一度的音樂節,每天都有數千萬名用戶使用的音樂串流軟件似乎能更立體地反映潮流,那 escape room 在 Spotify 中又處於什麼位置呢?按該公司旗下負責收集數據的網站 Every Noise at Once( ENaO )所示,排名為 168。
168,這算是一個受歡迎的數字嗎?
Spotify 目前記錄有2957種曲風 ———— 順帶一提,排行尾二,也就是第2956位的,是代表粵劇和京劇等中國戲曲的 chinese opera 。從比例而言,第168位幾乎可算是一個熱門的位置了,比 Brit-pop(223位)和 shoegaze(488位)都要高上不少,而可視作兩者上一級的 indie rock 倒是排在28位,特此詮明,Spotify 中每個單位可以標籤上複數的曲風。
This is one where the genre comes from collective listening patterns, but I made up the name myself, because I couldn’t figure out any existing one to apply. The vibe is kind of an underground-trap/PC-music/indietronic/activist-hip-hop kind of thing, and I thought of “escape room” both for the sense of escaping from trap, and for the ideas of excitement, puzzle-solving and indoorness implied by the actual physical escape-room phenomenon.
關於曲風,若是老派一點的樂迷,就算不以自己的經驗去分類,大概都會根據 allmusic.com 或維基百科的分類作準,時而勢易,Spotify 已經成為新世代樂迷認識曲風並仰賴的途徑。這種音樂文化上的轉變,也會透過新的「曲風」去表現,由 18 世紀的浪漫樂派( romanticism ),到 60 年代的 rock n’ roll,再到近年的 chillwave 和 vaporwave。而 ENaO 的站長 Glenn McDonald 就直言是他是為了把自己認為無法輕易歸類的單位整合,才自創了這種曲風。這種自圓其說的曲風開創方式同樣流行,Mac Demarco 出道是就以 jizz-jazz 自居,本地也有黃靖( book rock )和 Nowhere Boys( cinematic rock ),台灣亦有厭世少年(tourette rock ) 等例子。
點擊進 ENaO 中屬於 escape room 的頁面,我們先看見一個心智圖( mind map )似的圖像,所示的名字涵括了目前在 Spotify 上被定義為 escape room 的音樂單位,關聯性強的名字會聚集一起,而名字體積愈大則代表愈多人收聽,最「大粒」的兩位別是 KAYTRANADA 和 Anderson. Pakk ,所以就是 funky 又有點電子元素的嗎?非也,如前所述,escape room 是一個定義非常寬鬆的曲風,既有更偏向 IDM 或 ambient 的電子樂手 Laurel Halo 、Andy Stott 和 Tzusing ,也有更偏向 r&b 的 Blood Orange 、The Internet 和 Empress Of ,而其中最教我困惑的是 Sleigh Bells ,明明是 noise-pop 的樂隊,為什麼也給安上 escape room 的標籤呢?
由此可見,escape room 與其說是一種音樂風格類型,似乎更接近一個有特定條件的框架,就如過去的 indie 和 Brit-pop 一樣,囊括蓋了各種風格的聲音,其關聯性更多是在於製作形式或時代潮流。而就目前資料所得,escape room 是以美學為依歸,凡於美學上乎合者,均可入列,因此我們會看見 Grimes 、 FKA Twigs 、 Alice Glass 這類在裝扮上個人風格鮮明的女將,也有 Flying Lotus 都自帶一種明顯超脫於過往我們對音樂人印象,而我相信最近 Billie Eilish 的突然走紅,正反映年輕樂迷的審美基準愈來愈向 escape room 一派靠攏。
香港代表的話,我首先想到的是 Merry Lamb Lamb 這個名字。
那 escape room 是下一個樂迷們應該追隨的 #hashtag 嗎?難說,畢竟你會因為某類音樂受歡迎而增加了聽見的機率,但你從來不會因為某首歌「受歡迎」而覺得它好聽 ———— 還是交由你自己的耳朵決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