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流派歌單】Post-Punk:後崩運動爆發40週年
大家都知道,punk movement是在1976年於美、英兩地全面一觸即發。那麼踏入1978年,便是post-punk movement的元年——「後崩」獨立音樂世代,就在40年前平地一聲雷的正式啓動。
所以,今年就是post-punk運動爆發的40週年紀念。
何以1978年被視為post-punk的啓動年分?同是英國post-punk運動的兩大頭號樂隊——從Sex Pistols走出來之主將John Lydon(Johnny Rotten)所另組成的Public Image Ltd,他們在1978年出版了首張單曲〈Public Image〉及首張專輯《Public Image: First Issue》;而來自曼徹斯特以Ian Curtis為首的Joy Division,其首張EP《An Ideal for Living》也是在1978年面世。
還有由前Buzzcocks成員Howard Devoto另組成的Magazine的首張專輯《Real Life》,The Fall的首張EP《Bingo-Master's Break-Out!》,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的首張單曲〈Hong Kong Garden〉,The Cure的首張單曲〈Killing an Arab〉,Gang of Four的首張單曲〈Damaged Goods〉等英倫post-punk名團處男作,曼城post-punk奠定性現場演出合輯《Short Circuit: Live at the Electric Circus》(The Fall、Joy Division、Buzzcocks),抑或標誌著美國紐約市no wave體系的《No New York》合輯(Brian Eno監製),那全都不約而同地屬於1978年度的出品。
Post-punk這個流派,泛指是在punk movement爆發後所崛起的樂隊,他們都秉承著punk的影響與反建制態度,展現出獨立自主經營下的D.I.Y.音樂美學,所以被視為”second wave of punk”的post-punk流派,但卻不是去複製punk rock的風格,而是祭出賦予更多可能性的大無畏的創作精神。
縱使樂迷說起post-punk,都會聯想到Joy Division、The Fall、The Cure那種來得蒼白闇黑抑或分崩離析的聲音,然而post-punk運動所引發的另一創造力,是在反搖滾的大前提下,那將punk attitude置諸跟迥然有別的音樂進行通婚與實驗,如源自黑人音樂的funk / disco / reggae / dub——Public Image Ltd早已向dub(以至德國的krautrock)取經,Gang of Four被視為punk-funk先鋒,The Slits和The Pop Group的唱片監製是來自reggae界的Dennis Bovell,A Certain Ratio的post-punk聲音得以糅合funk、disco、dub的元素,甚至一眾美國紐約市樂隊如Liquid Liquid、ESG、James Chance and the Contortions形成的dance-punk體系。
在post-punk的版圖上,還包括Throbbing Gristle、Cabaret Voltaire的industrial體系。當punk attitude遇上歐陸前衛電子音樂薰陶,那亦觸發起electro-pop革命,1978年有Daniel Miller化身的The Normal之傳奇性單曲〈Warm Leatherette / T.V.O.D.〉面世,同年出道的英國electro-pop先鋒The Human League,其靈魂人物Philip Oakey亦表示過是因為Sex Pistols而驅使他去玩音樂。
當post-punk走向更呈撲朔迷離、闇黑異端美學的姿態,那便孕育了gothic rock出來(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The Cure、Bauhaus、Nick Cave & The Bad Seeds、The Sisters of Mercy)。
而同期在德國的Neue Deutsche Welle (new german wave)流派,Palais Schaumburg、Liaisons Dangereuses、Malaria!、D.A.F.等樂隊亦標誌著一輪屬於德國聲音的post-punk運動。
香港樂迷也老早對post-punk這個流派不會感到陌生吧,畢竟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Bauhaus、New Order等post-punk世代名團早在80年代初已登陸過香港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