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圓轉方都惹冒牌驚魂! 超力50年進化史 拓新產品得米︱專訪
說到懷舊廣告,一句玩味十足的「超力力力……」堪稱經典。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口號,由已故資深配音員盧國雄操力。超力國際於1972年由莫國安創立,目前由他的女兒、董事總經理莫傑琳接手經營。是少數仍由港人主理、在港設廠的「香港品牌」。
經營半世紀,豈會無風無浪?這個「未食過都聽過」的品牌,曾一度陷入破產邊緣,莫傑琳力挽下全回軌道,但要擦亮一個「老字號」,如何吸引新客群,同時平衡老顧客意見,的確花上不少功夫,作為超力第二代管理層,她大力發展急凍食品,實行與米粉麵類及食米「三條腿走路」,領超力邁向下一個50年。
到不同的茶餐廳,叫上一碗銀絲米粉,不難品嚐到熟悉的湯底和口感,超力國際董事總經理莫傑琳說,目前有逾6,000多個餐飲客戶,包括大型連鎖餐廳,均選用公司產品,可說是大大小小的餐廳,總有一款食材是來自超力。
不經不覺超力國際已創立半個世紀,陪伴港人成長,業務更由生產銀絲米粉,擴充至分銷麵類、食米、罐頭、烏冬、拉麵丶急凍日式小食及松露系列等,香港、內地以至美加及歐洲等地都有身影。記者到超力位於粉嶺坪輋的逾萬平方呎集運中央倉,配備4層高兩板深物料架,分置不同即食食材,及食米儲備倉,儲備了公司存在兩、三日零售批發所需的貨量。
有今天的成就不是一朝一夕,一如所有老牌企業,也有困難時刻,廿年前超力便一度陷入破產邊緣。
超力賣盤後陷清盤邊緣
回想1996年,為令品牌更上一層樓,父親莫國安希望將公司上市,因此把65%股份售予某家族企業,冀通過合作壯大品牌。可是米粉這類乾貨批發,毛利率一向不高,莫傑琳說,這門生意就如「爛仔交」,一定要親力親為,「米粉本身平、銀碼細,但運送成本貴,買好多包先值500蚊,但又佔架車好多位,一架車送唔到好多貨。」
大公司卻好「錫身」,僅希望加入更多的產品,如引入其他國外有名的牌子到香港轉售,「最後單價大咗,但利潤唔高,咁做公司係會蝕。」最終一如所料,公司面臨破產,會計師進駐,一度考慮農曆新年後清盤。
她坦言當時出售股權後稱得上是「上咗岸」,但對父親而言「超力」就如親生仔,他一手一腳、由零開始創立,「我都係細女,唔夠個仔﹙超力﹚咁得寵。」不想心血付諸東流,對方亦願意將股份放售,2001年她決定以積蓄回購。
重新規劃 以力挽生意
俗語說「不進則退」,經營不善加上一直虧損,超力的市場份額被搶走,見步行步之外亦只好親身落場,逐個跟客戶接觸,由連鎖餐廳到後巷麵檔,「你諗吓聽日有冇錢出糧先,每一步都摸着石頭過河,一步一步行......當你每日掙扎嘅時候,只係希望搵到水泡,吸啖氣,繼續游。」
面對爛攤子,有時見微知著,一小步的改革也能令公司改變。莫傑琳接手後,第一步是將銷售部門由粉嶺坪輋搬回柴灣。她指出,銷售就如「揼石仔」,要經常出入與客戶溝通,但由公司位於坪輋的辦公室到粉嶺火車站,車程已需時至少15分鐘,而且近乎沒有公共交通工具可乘搭,「時間成本亦是成本,交通時間都係錢嚟,所以搬晒出去,一步一步做好啲,重新規劃。」
改變遇阻力 開放米牌成曙光
但始終米線生意「大極有限」,公司生意喘定後,就要考慮擴展業務,但原來對一間老字號而言,即使管理層有心改變,亦非一定成功。莫傑琳說,以米粉為例,「圓型」米粉線的生產工序繁多,改以「方形」則可節省人手及時間,但這個變化,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啲客打嚟,唔係投訴,係驚超力俾人冒牌,叫我小心啲!」又有部分見到包裝變細,雖然重量沒變,卻有投訴指「呃秤」。
經此一役,她明白到公司非「話變就變」,目光只好放去新產品。米粉的源材料來自食米,超力一直有意涉獵,但過去要成為食米供應商,申領牌照手續繁複,直至2002年政府開放米牌,只需向政府註冊為食米貯存商,按協議入口及儲存食米即可申請才見曙光。
年售約50萬包米 公司逐步扭虧
擴大戰線,進軍進口米生意,推出自家品牌的包裝米,理想與現實總有差距,超力又遇上新問題:餐廳要求將新、舊米混合,否則煮出來的白飯質地會有問題,「我哋(當時)識鬼咩,人哋賣俾我,我咪直接賣俾佢,跟住就俾人投訴。」
邊學邊做,亦一邊交「學費」,幸好有自設生產線過濾雜質及「溝米」,迎合不同的用家,在新產品的帶動下,公司數年內開始扭虧,目前一年出售約50萬包米,同時亦向本地連鎖及部分中、小型日式餐廳供應泰國及中國米。
初嘗甜頭,莫傑琳再向新產品「埋手」,近年大力發展烏冬、意粉等急凍產品,實行與米粉乾貨及食米「三條腿」走路。 她說急凍產品對冷鏈配送、倉存的要求高,帶來額外成本,但毛利高,加上疫情下港人養成儲糧習慣,旗下熊井烏冬、即食薄餅,以及即食杯裝米粉等銷情理想,零售與批發佔比由過去的3:7提升至7:3;疫情期間批發生意勁蝕,但拉上補下,整體業務持平,年收仍保持逾億元的水平。
食米包裝過程曝光
下一站:進軍內地
「啱啱接手嘅時候覺得好老土,唔夠膽話俾人聽,但依家我覺得好驕傲, 50年未執笠真係好『老』,同香港人一齊成長,啲產品都有幾十年,好多人由細食到大。」50年過去,下一步是要帶領超力進軍內地。過去不少港企進軍內地時都荊棘滿途。她反而信心十足,首批推出的產品,大多於內地早已建立生產線,再通過電商售賣,減少風險。
發展更有另一個「重任」,就是尋找「接班人」,「點解要返大陸?就係可以將公司壯大啲,請啲叻人返嚟。」目前她考慮的方向是成立董事局,吸納更多新人加入;未來亦未必考慮上市,「冇資金需要,做咩要上市?唔想同人交代咁多。」
當年女承父業,今天為何不考慮由女兒接班?她坦言,自己當年沒有選擇,「生出嚟,就要接手!」因此不想女兒重踏舊路,「佢最叻就係電競,如果佢做唔到,唔會畀佢,咁多人跟我搵食,咁多年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