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疫市」樓價硬淨 黃元山:後市難料 關注這一焦點因素
香港樓市長期「離地」,新冠疫情下樓價終稍有回落跡象,不少急於上車的港人最近多了「睇樓」,期望可把握機會入市。惟疫情未見底,樓市已率先反彈,反映港樓「抗跌力」強。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香港房屋供應長期不足,加上全球央行「放水」,部份抵消了疫情對樓市的影響。他直言,樓市後市難以預測,但未來一大焦點是各地的「經濟再啟動」,能否帶來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疫情令全球經濟大倒退,香港首季GDP創有記錄以來最大跌幅。不過,香港樓市跌幅有限,且疫情陰霾未過,中原樓價指數已止跌反彈。黃元山表示:「環顧所有的資產類別,樓市的確好硬淨」。
過去6年私樓落成量 距目標差「兩個太古城」
他指出,影響樓價的因素眾多,除了基本因素如房屋供應需求外、樓市政策、資金供應等均會影響樓市。從基本因素分析,現時港樓供應嚴重不足,與政府《長策》﹙《長遠房屋策略》﹚舊有目標落成量相比,在過去6年間,私人住宅累計短缺23,300個,約相等於兩個太古城,而公營房屋則累計短缺82,600個單位,約相等於12條彩虹村。
單位供不應求外,他形容,現時各國政府推行的貨幣政策也是「史無前例的大」,財富效應下,香港樓市下跌的幅度自然有限。「現在大家關注的是,究竟未來經濟再啟動,能否帶來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如果不能的話⋯⋯對長遠樓市發展會有影響。」
不過黃元山強調難以預測未來樓市走勢,因為背後涉及眾多因素,他以股票為例,「在股災底下,再好的公司,股價都會跌,所以市場價格和基本因素唔一定永遠都會掛鉤」,所以買樓切記要「量力而為」。
籲速重啟「新市鎮」計劃 以長遠解決房屋供應
香港房屋供不應求,黃元山稱原因之一是港府「造地」十分困難,自70年代,政府發展了9個新市鎮,但回歸以來,香港再沒有新市鎮落成。「整個新市鎮既過程都係停停郁郁,基本上都係沒有結果」。
他又指,現時政府利用其他的土地用途建屋,如利用郊野公園、棕地、農地等,插針式建屋,能提供的單位有限,而且本身各區的承載力有限,需要有更完整長遠的土地規劃。「我們不是要一個地盤起樓這麼簡單,而是要覓地去起「Town」﹙新市鎮),才有機會解決土地供應和房屋問題」他說。
他舉例,新界居住人口多,西鐵繁忙時間幾乎上不了乘客,未來要再發展新界東北、洪水橋等地,問題重重。即使有地,要變為一個市鎮供人居住,也需要很多基建和交通鐵路等的配合。
參考新加坡模式 訂立清晰願景目標
政府覓地,近年面臨不少政治阻力。黃元山建議港府可參考新加坡的住屋模式,計算人均居住面積、總樓面面積及港人可負擔能力,並訂立願景目標,確立上車時間,而不是讓港人無了期地等候。他表示,透過清晰的願景目標,相信有助建立社會共識,降低政府覓地的難度。
他又指,明日大嶼也好,新界也好,「新市鎮」的發展最重要是要以人為本:例如全面規劃好市鎮的發展方向和基建,如交通、學校、商業設施等。他亦建議,政府可按需要興建與新加坡相似的組屋,以較低的價錢供港人置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