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瑞銀:亞洲對可持續投資意識有根本轉變
綠色金融在亞洲正急速發展,但投資者對可持續投資會蠶食回報仍存在憂慮。瑞銀可持續及影響力投資顧問亞太區主管Mario Knoepfel接受訪問時表示,亞洲近年對可持續投資的意識有了根本上轉變,但仍有投資者未付諸行動,主要因為認識不足,沒有可量度的環境影響指標,以及憂慮會犧牲回報。
在瑞銀從事可持續投資工作逾5年的Mario Knoepfel指,五年前在亞洲談及可持續投資,幾乎無人認識,到近一至兩年有了根本上的轉變,投資者對可持續投資的意識快速上升,有興趣投資綠色債券及可持續發展企業。
他說,亞洲企業大量發行綠色債券,2018年佔全球綠債發行已近三成,當中,香港成為亞洲第4大綠債發行地區,在中國、日本和南韓之後,主要受惠內地企業來港發行離岸債,香港政府亦發行了首批50億港元的政府綠色債券。
他指,因應全球氣候變化正在發生,綠色金融愈趨受到關注,大量資金投入綠色環保項目,如綠色建築或潔淨能源等,以推動轉型低碳經濟。對於投資者而言,環保並非單一考慮因素,若企業能履行社會責任,有優良管治,亦可對公司表現和價值產生正面影響。此外,投資者可藉此實現自身價值,不投資對環境有害的特定板塊,如排除軍火、煙草等不符自身價值行業。
85%有興趣僅三成付諸行動
不過,Mario Knoepfel引述去年瑞銀發表的報告,仍顯示85%的香港投資者對可持續投資感興趣,僅三成多有付諸實行。他預期,這差距在未來可逐步收窄,只是需要時間清除誤解。
他指,過往與客戶接觸時,最常被問到的仍是擔心可持續投資會犧牲回報,他解釋並引述市場表現指,可持續投資不會減低回報之餘,反而有機會跑贏大市,如瑞銀2018年推出的可持續性跨資產投資組合,當中股票和債券比例約半,截至2019年12月為止,回報約達17%,表現略跑贏同期大市。
此外,其他憂慮包括投資者對可持續投資,或投資渠道認識不足,認為這是金融行業需要繼續努力。另外,還有對企業企業「漂綠」(Greenwashing)的憂慮,以及各地綠色標準不一的情況,如內地接納清潔煤炭為綠色項目,及允許綠色籌資金額的50%用作企業一般營運,與國際標準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