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app】ibank分析師轉行做「外賣仔」 以人出發兼靠三招突圍
近年手機外賣程式發展迅速,如Uber Eats、Food Panda、戶戶送等。市場競爭激烈,但仍有人無畏無懼,由投行分析師「踩過界」做「外賣仔」,希望分一杯羹。
中環作為香港主要核心商業區,一班「打工仔」營營役役,但到午飯時間卻「搵唔到食」。Plum香港總經理張樑漢笑言,自己過去於投行工作時也是在中環上班,因此深明「上班一族」苦況,於是幾位志同道合朋友,決定開設外賣自取平台Plum,為上班一族提供多個選擇。
目前Plum已經與500至600間餐廳合作,註冊用戶超過十萬,團隊會親自品嚐每一款食物後才會加入餐單中,用戶只要在送餐日早上10時40分或之前下訂單,就可於當日特定取餐點取餐;每日餐單亦由專人都制定,確保有新鮮感。
張樑漢表示,自己是「中環人」,所以中環是發展Plum的第一步:「在中環上班多年,大家都知這裡有什麼美食,所以會去與他們討論,亦會看食評 ,更重要的是用家的意見。」
冀年底前每日處理1萬件訂單
由創立至今約有9個月,服務範圍已包括金鐘、觀塘及西九龍等15個地點。張樑漢指平台增長令人驚喜,但亦坦言發展非順風順水:「剛開始時長江中心正在裝修,餐廳需要關閉,那個時候推出平台可說是『食正條水』。但之後我都擔心裝修好後訂單會下跌,但幸好未有發生。其實我沒想過客人日日都用這個平台,Plum只是提供多一個午膳選擇。」他期望年底前可提升至每日處理1萬件訂單,至於何時「回到本」,則要視乎未來發展方向。
面對其他財雄勢大平台以「燒錢」方式去宣傳,Plum起動資金只有數千萬元,以及其他小型個人投資,根本難以匹敵。張樑漢直言市場參與者眾多,要脫穎而出非常困難,只好靠其他招數「突圍」。
重視顧客意見 建立平台忠誠度
張樑漢提到,公司注重顧客意見,目前用家可在程式中回饋,但認為任何做法都不及與顧客進行面對面交流:「現時團隊每日都會到不同取餐點幫手,起初是因為人手不足,但後來發現當顧客知道有團隊成員在現場時,他們會更直接表達看法。」時至今日,公司各團隊成員,包括其本人,只要時間許可便會前往取餐點工作,一方面可熟習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可更了解客人想法。
而建立顧客忠誠度,亦是留下客人的重要元素:「我們有Plum Seeds,每次消費都可以儲積分,之後再光顧時可扣減餐費;另外推介新人使用平台亦會有折扣優惠。」
合作模式與別不同
至於另一個特色,是與餐廳合作方式略有不同。以Uber Eats為例,程式屬「超級市場」般運作,將所有合作餐廳放到程式上供客人選擇。張樑漢認為這種模式有機會令餐廳「失預算」,「有餐廳跟我們說,試過一星期都接不到一張訂單,但可能某一個星期五,一次過有十多張訂單,加上自己要應付堂食的顧客,跟本沒能力應付。」
因此Plum與餐廳合作時,會有一個「截單」時間,團隊取餐時間則是餐廳午市高峰期之前,不少餐廳覺得這種方式更好:「有餐廳講廚房早上沒有人開工,但都願意試,只要他們計掂數回到本,大家就可以合作。」
不收顧客額外費用
Plum與其他平台的不同之處,是沒有其他額外的運輸或手續費,與堂食價錢相若。張樑漢指,由於餐廳收到一定數量的訂單,所以可向他們取得折扣,笑言沒有額外費用是因為已經「計好數」:「我們希望大家合作越簡單越好,所以拿到折扣就算。到現在很多餐廳是以協議方式合作,但要繼續發展就一定要簽條款,但我們都傾向越簡單越好。」張透露,目前平台上每份外賣約39至79元,最貴亦最多至99元;飲品及甜品約10至20元。
至於未來,Plum會嘗試更多經營模式:「賣廣告等都會考慮;之前亦試過外賣早餐,現在開始試行晚餐;亦曾於新加坡及紐約試營,不過紐約發展有好多限制,暫時會先在新加坡推出。」
惟要更進一步,首先是「做大個餅」,因此會與不同公司合作,做企業訂單:「現在餐廳經常問,為什麼兩、三個星期先放我家食物到餐牌上;希望將來每間公司或每幢大廈,每日所看到的餐牌都有不同,而餐廳則每日都有訂單,只不過服務著不同區域的客人。」
會加強監察送餐過程
有時,空有生意理念,但實際運作上卻忽略了不少問題。近月Plum捲入食物中毒事件,食環署共收到43宗投訴,並提出2宗檢控。早前《香港01》記者亦有追蹤其送餐過程,發現準備時間頗長,由煮好到真正送交客人手上,歷時約2.5小時,而部分取餐地點食物會在烈日下曝曬。
張樑漢表示,已留意到情況,為了保證食物質素,會隨機測量食物在送餐過程的溫度變化,團隊亦正持續更新內部指引,務求與餐廳合作及送餐等各個環節,均保持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