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市】李嘉誠入飛 招股表現仍失威 專家指股價腰斬才考慮

撰文:余秉峰
出版:更新:

小米(1810)的公開招股程序已進入第二日,雖然「超人」李嘉誠已獲確認透過名下基金用3,000萬美元(約2.35億港元)入飛,又傳騰訊(0700)主席馬化騰和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都有份認購,但怪異的情況出現了!
截至今日(26日),小米出現抽飛的情況,令超購倍數縮至1.48倍,從去年9月眾安(6060)IPO牽起的科網股熱潮算起,小米或成為招股反應最差的一個。
招股表現「失色」,原因眾說紛紜,有分析就指小米的估值相對蘋果、甚至股王騰訊(0700)都要高得多,想找出合理價位作中長線投資,首先要待市賬率﹙PB﹚跌至3倍。若按這個邏輯推算,意味就算小米以下限價上市,股價都要近乎「腰斬」,估值才回落至其他科網股的水平!

雷軍(圖)與馬雲和馬化騰同為內地科網界的領袖,互相認識。(林若勤攝)

招股價估值高 去年PE最少達59倍

小米是港股首隻以同股不同權形式上市的公司,可惜首日公開招股反應失威,市傳首日僅獲借入75.7億港元孖展認購,今日更有指出現抽飛的情況,令孖展額縮至59.4億元,超購倍數縮至約1.48倍。耀才證券金融集團研究部總監植耀輝對此不感意外,他解釋「雙馬」也是內地科網龍頭的創辦人,與雷軍本身就認識,李嘉誠創辦的長和(0001)與小米有業務關係,他們也許「當係朋友」捧場支持而認購;再者,李嘉誠只是入飛申請認購,當小米出現超購,他與散戶一樣不會獲派足3千萬美元的小米股票,所以就算小米背後大孖沙「星光熠熠」,仍未能左右它的招股反應,當還原基本步根據於它的估值來分析,立見小米IPO未必吸引。

小米去年收入為1,146.2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國際報告準則錄438.9億元虧損。若改以經營業務的角度來審視,即加回因優先股及無形資產攤銷等引致的賬面虧損,同時減去投資公允價值所得的賬面收入,經調整後,小米去年仍只得53.62億元(約64.5億港元)利潤,淨利潤率僅4.7%,即使按下限價每股17港元計,2017年PE亦可能高達59倍。

延伸閱讀:

【小米上市】預測PE高達51倍!  透視小米利潤兩大「誤區」

【小米上市】難為「軟硬」定分界?   兩組數據拆解小米賺錢方程式

【小米上市】小米抽定唔抽?   黃國英勸大家玩少鋪︰佢對手係騰訊!

【小米上市】多家銀行券商抽小米免手續費    兼提供低息或零息孖展​

智能手機在去年為小米帶來70.3%的收入。(林若勤攝)

互聯網業務收入佔比小 難成增長主動力

若然以業務結構較近似的蘋果公司作比較,更能感受小米估值之高。大行摩根士丹利早前發報告指出,以2019年調整後預測盈利推算,小米的2019年預測PE在26.6至34.2倍,但相對蘋果同期的14.5倍,估值最少高了83.4%,換言之,如果摩根士丹利預測正確,即使經歷2018及2019年的增長,小米的估值依然相對昂貴。另一間大行高盛的看法也相近,指小米的2019年預測PE在26至32倍左右。

更大的隱憂是,有外資大行相信小米在2019年的PE能夠降低,主因是看好小米的互聯網服務可成為其增長動力,以及其生態鏈業務迅速發展等。然而,「智能手機」和「IoT與生活消費產品」這兩類硬件業務,在去年合共佔去小米收入的90.8%,「互聯網服務」僅貢獻整體收入8.6%。植耀輝認為,「互聯網業務」本身佔收入比例低,即使未來能保持30至40%的高速增長,對整體財務貢獻仍不顯著,暫時不太可能成為集團純利增長的主動力。另一邊廂,植指蘋果股價由年初至今累升不少,PE卻大致維持在十多倍水平,而且現金儲備雄厚,反觀小米賺錢能力相對低且負債率挺高,其估值和發展不能與蘋果同日而語。

黃偉豪(右一)指參考其他大型科網股的PB一般在2至3倍左右。(余秉峰攝)

黃偉豪:PB見3倍先考慮中長線投資

小米的資產負債表同樣不煞食,截至去年底的資產淨值為負1,272.1億元,來到今年3月底輕微惡化至負1,279.9億元,在會計上屬「負資產公司」。小米在招股書中假設以下限價成功上市來換算,指截止今年3月底的有形資產淨額實為547.7億元,或每股2.99港元,但即使按此計算,小米的PB仍高達5.7倍。

植耀輝直言,對小米有保留,不建議散戶認購,對於有意認購的散戶,自己會「唔明點解會抽」。耀才證券研究部副經理黃偉豪則進一步指出,如果散戶真的要認購小米,只用現金較為合適,起碼避免蝕孖展利息,假如首日見小米有升幅便要「見好就收」,又認為即使想中長線投資小米,也應待它的PB跌至3倍時才開始考慮,因為如蘋果、騰訊(0700)等科網股的PB一般在2至3倍,何況小米是偏向硬件業務的公司,在互聯網業務方面的競爭優勢較小,不認為其整體盈利增速會很快。小米的PB要由5.7倍降至3倍,則股價要由17港元跌47.3%至8.97元,近乎把下限價「腰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