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收地恒基獲賠近60億 四大發展商逾億呎農地 破兩掣肘變金蛋
四大發展商現時手持逾億平方呎農地土儲,政府宣布發展新界後,市場憧憬可以加快釋放農地價值。不過面對高息環境、經濟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發展商似乎更為「保守」,寧願讓政府收回農地,而不是自行發展。
雖然發展商可獲政府提供現金補償,但與市場預先估計「低買高賣」模式有所不同,對投資者而言,農地價值或許已經大不如前。有測量師明言,理解發展商的做法,更擔心若果政府對新發展區欠缺長遠規劃,洪水橋/厦村或成另一個啟德的翻板! 但仍有專家認為,發展商只是因時制宜,在目前市況下彈性處理資產。
政府近年積極發展新界,除「北部都會區」外,亦放寬出售祖堂地限制,並與發展商以「公私營合作」模式開發新界農地。政府更將工廈「標準金額」補地價先導計劃,擴展至新界新發展區,推出古洞北/粉嶺北標準金額補地價計劃,以加快原址換地步伐。
政府屢收農地 恒基一炮「賺」逾30億
港府對農地開閘,惟地產商態度卻傾向卻步。年初長實(1113)及恒地(0012)等於古洞北及粉嶺北發展區的6宗原址換地申請,未採用標準金額申請補地價之外,更因相關土地未有「七通一平」配套、發展期長、建築成本貴,息口高,「計唔掂數」情況下拒絕換地協議,政府於限期屆滿後過後收回相關土地。
所謂「七通一平」是指基建中前期工作的道路通、給水通、電通、排水通、熱力通、電訊通、燃氣通及土地平整等的基礎建設。
至於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恒地早前公布,該發展區第2期內總面積約350萬方呎之土地,即有逾半土儲被政府收回,連同4月份政府收回位於粉嶺北及古洞北新發展區持有之145萬方呎土地,以農地現金補償每平方呎1,114元計算,恒基將可獲政府提供現金補償共約57.6億元,為集團帶來約31億元稅前盈利,相當於恒基去年基礎溢利32%。
↓↓洪水橋一帶環境↓↓
掣肘一、政府負責規劃 發展商「冇SAY」
對發展商而言,發展農地本來是「金蛋」,早年以平價購入的農地,經原址換地及補地價後,即變成呎價動輒逾萬多元的可售樓面面積,資產週轉率及估值照計將可大升。但以目前發展商的取態來說,反映如意算盤未必打得響,其中一個掣肘或許是區內發展由政府負責規劃,發展商沒有足夠的話語權。
翻查資料,其實早前已有消息人士「放風」,指有發展商不滿洪水橋站旁地皮純商業發展,要求政府考慮改以中央活力區(CSD)規劃發展概念,採用「混合發展」模式,在原本高達968.76萬平方呎純商業樓面規劃中,將其中40%樓面改為住宅或混合用途,估計可提供8,000至10,000伙住宅供應,並加入文化、創意及社區等元素,令土地用途可以有更大彈性。
消息人士更表示,若果維持原有計劃的話,發展商「唔會做」。當時政府僅回應稱,目前新界北部沒有具規模的現代商業中心,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將填補此空缺,又指應放眼未來 不應只着眼當前經濟。
詳細報道:發展商不滿洪水橋站旁地皮純商業發展 倡加插住宅「否則唔會做」
掣肘二、項目規模龐大
另一個掣肘發展商的原因是項目規模龐大,在高息環境下,龐大資本開支必須「計計數」。以上述洪水橋站項目為例,模接近整個九龍站上蓋的總樓面面積,單計補地價金額已經涉及逾百億元,整個項目投資金額勢高達數百億元。
事實上,除長實外,另外三大發展商淨負債狀況明顯,恒基及新地負債比率逾兩成,新世界達到50%,且有不少大項目發展之中。以恒基為例,剛完成旗下「THE HENDERSON」,目前正在招租,而位於中環新海濱3號商業地王項目,則預料最快於2027年才完成,單是兩幅地王的地皮成本,已經高達740億元,還未包括建築成本等。
至於新地2019年以逾422億投得、位於西九高鐵站上蓋的商業地亦最快於明年內落成,2022年又奪得西九藝術廣場大樓發展權、營運權47年。發展商在核心區內已經有多個項目進行當中,高息環境下,未必有足夠財力發展非核心區內的項目。
而新世界(0017)就另覓方法,「借力」以積極發展《北部都會區》。集團先後與華潤置地、招商蛇口及深業集團等國企簽定合作協議,以引入國有資本及分散風險。
倘農地變商業地 現市況「賺錢唔容易」
目前市況下,有專家認為,發展商拒押注農業變商業地的做法其實不難理解。泓亮諮商及評估董事總經理張翹楚直言,若將洪水橋內的部分商業項目改為住宅,對發展商來說較為吸引,因為由落成到賣出,投資期較短,可增加現金流,「發展商都要計數,依家建築成本6,000元至7,000元一呎,若果商業項目可能仲高少少,自己發展的話,要賺錢並唔容易。」
相反,若果直接由政府收回農地並獲取現金補償,發展商可即時獲取回報,「當年啲農地可能只係幾十元一呎買返嚟,依家賣返畀政府之後,就算扣埋通脹已經即時賺幾十倍。」至於疫情後工作模式出現明顯變化,加上經濟前景不明朗,本港私人寫字樓空置率升至約16%。此情況不是香港獨有,據世邦魏理仕(CBRE)數據,截至3月底,全球寫字樓空置率為12.9%,僅略低於全球金融危機後的13.1%。
欠長遠規劃 新界或步「啟德CBD」後塵
張翹楚認為,寫字樓空置率上升,並非發展商不願意發展洪水橋/厦村內商業項目的原因。他指,政府配合前海,將該區定為本港的第三個「CBD」(中心商業區),但缺長遠規劃,令人擔心未來會變成下一個啟德 。
2011年時任特首曾蔭權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起動九龍東」,將原來啟德跑道區重新發展,配合觀塘重建、九龍灣工業區,將九龍東規劃成繼中環CBD後的第二個商業核心區(CBD2)。不過,原提出的單軌鐵路、地下街等基建,最後因各種原因未有落實或撤銷,更因多幅商業地先後流標,政府最後將未賣出的5幅商業地,其中3幅改劃成住宅地;而啟德世運道地皮,更成為簡約公屋選址之一,引發爭議。
張翹楚直言,「CBD」只是一個名字,可以理解成一個商業園,但園區需要有清晰定位,以吸引企業落戶,「硬件係死嘅,你要有長遠計劃同定位,話畀人知會吸引咩企業入去,唔係等發展商起完幢寫字樓之後,由佢哋負責招商引資。」
黃敏碩:彈性處理亦無可口非
註冊財務策劃師協會會長黃敏碩就直言,發展商「因時制宜」,在目前市況下彈性處理農地發展亦無可口非。他相信,發展商會整體審視旗下投資組合,按需要考慮投資方向,不代表未來發展商都不願意換地發展。
至於股價方面,目前息率高企持續困難發展商,但若果內地投資者持續來港投資物業,同時息率如預期般一跌,有利物業銷售,在此情況下,現金流較高的企業,如長實及信置(0083)會有更多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