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訓練局夥拍救世軍 逾60學生再用閒置布料 縫製時尚環保袋

撰文:裴英才
出版:更新:

只要發揮創意「小宇宙」,二手或全新閒置衣物都可以有「第二生命」。職業訓練局青年學院與救世軍合作,展開閒置布料升級再造循環再用計劃,逾60位青年學院職專文憑(時裝)學生利用救世軍從收集得來的全新閒置衣物,利用兩個月時間發揮創意和工藝,設計及縫製15個時尚牛仔布環保袋,除了推動環保服務社區之外,更重要的是同學透過計劃探索和鎖定個人興趣,重拾自信及人生發展方向,計劃首階段的15個環保袋正在剛揭幕、位於紅磡的救世軍家品店櫥窗展示,讓巿民認識年輕人的設計心思及手藝,環保袋用作慈善義賣,相關收益會用於救世軍社區服務。

計劃首階段的15個環保袋展現青年學院學生在課程中所學到的知識。(職業訓練局提供圖片)

參與計劃的同學主要來自青年學院職專文憑(時裝)一年級課程,包括梁桐甄和張明惠,當中桐甄曾在英文中學就讀初中,因學習及考試壓力而轉讀青年學院,表示「青年學院與傳統學校的教育模式不同,學院部份課程會透過專題研習項目取代考試和測驗,利用實踐體現學習成果」,她亦指今次同學們獨立負責製作布袋的每一個工序,由構思、畫紙樣、選布、縫紉、使用衣車等,過程中學到很多有趣及實務的設計技巧。

桐甄作品以地圖為設計概念,她將不同類型的布料拼配,突出想法,「自己親手將衣物轉化成時尚環保袋,設計加入自己喜愛的地理和地圖元素,作品更可以推出市場作慈善用途。自己不但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功感,又可以協助有需要人士,所有的經歷都變得別具意義」,她希望日後可以利用一技之長,升級再造更多設計時尚、實用兼備的服飾,幫助有需要人士。

明惠從小對設計充滿興趣,入讀青年學院前,曾修讀「Teen才再現計劃」平面設計課程,她分享「剛開始設計布袋時,因知識和經驗不足,面對不同特質及款式的回收布料,完全無從入手。經過老師們的悉心指導,逐步找到設計方向和要訣,例如加入紡織工藝等,展示個人特色」,其環保袋則結合多款牛仔布料,突顯不對稱的拼配風格,而手挽處則加入人手紡織工藝,風格別樹一幟,作品成功面世加強她未來在時裝設計發展的信心。

卓越培訓發展中心(時裝紡織業)中心主管黃燕芳(中)教導員區慧敏(右)及HKDI時裝設計高級文憑畢業生蔡鴻成(左)表示與救世軍的合作可以協助有經濟負擔的同學,利用回收所得的衣服實踐所學。(職業訓練局提供圖片)

負責帶領計劃的卓越培訓發展中心(時裝紡織業)中心主管黃燕芳表示,這次與救世軍的合作成就更好的契機,透過他們捐贈的閒置衣物進行相關教學活動;同時也協助有經濟負擔的同學,得到課堂需要的布料,實踐所學。

卓越培訓發展中心(時裝紡織業)教導員區慧敏和HKDI時裝設計高級文憑畢業生蔡鴻成不約而同指,短短兩個多月內推動同學們發揮「小宇宙」,學習及掌握布料特質、縫製等設計技巧,終於成功製作出專屬個人的牛仔布袋,見證同學重拾學習興趣及方向。

區慧敏更補充「青年學院上月初舉辦開放日,希望向公眾展示環保袋,所以特別準備展品架。突然有同學說『其實我哋啲設計都幾靚』、『我哋都唔係無用啫』,令我(區慧敏)十分感動。」

青年學院與救世軍合作推展閒置布料升級再造循環再用計劃,超過60位青年學院職專文憑(時裝)學生利用救世軍從回收得來的二手衣物,發揮創意和工藝,設計及縫製時尚環保袋。(職業訓練局提供圖片)

救世軍香港及澳門地域內閣業務行政部長羅惠芳少校表示,雙方計劃未來拓展計劃,設計不再局限於牛仔布袋,希望嘗試製作不同款式的衣物,並計劃舉辦工作坊,由年青學生教導長者將布料升級再造,推動跨代共融,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