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巴塞爾藝術展平行展覧 四女校友多媒介作品顯關愛與愛護環境
2019年以來最大規模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將於3月23日至25日在會展舉行。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首次獲選為今年大學合作夥伴之一,並在啟德校園舉辦巴塞爾藝術展平行展覧,展出四位視覺藝術院校友的作品,包括行為藝術、版畫、回收紡織品和裝置藝術。展品以「她們立於末世」為主題,引發關愛與愛護環境的思考,展覽由即日起至4月2日免費向公眾開放。
浸大視覺藝術院研究助理教授郭漪霆表示,今次主題概念來自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的性別平等和氣候變化。現時全球很多身處氣候變化最前線的人都是女性和小孩,故此希望是次展覽的藝術家不只著重未來,而是透過作品表現關愛,以及愛護環境和人,今次特別挑選不同媒介、四位女校友創作的作品。
其中一位藝術家馮捲雪是2015年碩士畢業生,去年參加北極圈藝術駐村計劃,前往北極冷案群島,在當地創作今次展出的24張《北島國》北極木刻版畫,再在香港人手印製。《北島國》亦是她的終身藝術項目《2084年未來世界》中5個虛構國家之一的部分作品。
她表示,自2015年已開始創作《2084》,當時首先創作的是畢業作品《矛盾國》,她用木刻版畫、動畫、繪畫等不同媒介呈現,內容圍繞氣候變化、天氣災害、氣候難民等環境議題,預計每個國家一系列作品需時約10年。
另一位參展藝術家、2017年畢業生陳樂珩的作品《Redemption II》則融合宗教符號與藥,將藥丸磨成粉再倒模成佛像頭形狀,放置在藥丸瓶內出售。她指,藥和宗教都令人有安心的感覺,透過去除藥的既定形態,讓大眾反思為何無人質疑藥的成分,但又如信仰般依賴藥。她指特別是疫情後人們較多討論何為正常、不正常,更可透過作品反思社會如何看待藥的本質。
2019年畢業生馬穎汶的作品《有你在的時候》有較多互動元素。作品概念源自2018年馬穎汶到瑞士交流的經歷,她當時因租務問題而情緒低落,見到身上毛衣因長期揹背包搬屋而起毛粒,當時覺得毛粒的狀態有如自己孤身在異地漂流,仿佛與根源連結,同時又是流離狀態,啟發她以編織為切入點創作。
馬穎汶將收集回來的冷織物拆散成線,再重新編織成大型藝術裝置,邀請家人朋友任意探索作品。她表示,樂見參與者,特別是小朋友投入參與,希望每個人都是作品的建構者,與物料和空間產生連結。
2018年畢業生黃姬雪的作品《織綜如生——播・種》則是一個為期五週的偶發行為和植物生長裝置作品,展示向日葵種子栽種的行為,思考人與人之間、人與植物間的共通點和共生關係。
是次展覽由即日起至4月2日於香港浸會大學啟德校園舉行,歡迎公眾人士透過網上登記參觀,費用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