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資局批3億資助8項研究 主席否認學術自由受損:更多人才加入

撰文:何瑞芬
出版:更新:

移民潮下本港亦面臨人才流失衝擊,亦有人質疑學術自由是否受損。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研究資助局主席黃玉山今回應有關說法,強調本港學術自由「一直堅持冇咩改變」。他承認的確有人才離開,但有更多人才加入,又否認教資會批出的項目有政治輸入成份,強調一切以學術水平、貢獻及成就為依歸,「話亂批撥款,一定唔會,係誤解。」
研資局2022/23年挑選了8份研究建議書,8項目共獲3.03億元資助金額。

港區國安法實施後,去年即有外國研究評價本港學術自由指數降至D級,對於本港學術自由受損的說法,研資局主席黃玉山回應指,本港學術自由一直堅持無變。至於移民潮下人才外流,他承認確有人離開,但有更多人加入,大學人才不斷有增加,包括一批有成就、有經驗的學者,同時教資會為支持年輕學者,專門設立支援年輕學者協作計劃,現已有幾十組人參加,強調「學術自由受損、人才外流」的說法是「不存在、不嚴重,一切如常。」

問及早前有立法會議員批評指教資會亂批撥款,亦曾撥資予被指是「港獨」學者,質疑有政治輸入意味。黃玉山澄清,研資局一定不會亂批撥款,並重申有超過800名評審,均為本地、內地及海外知名的學者,本身在其領或有貢獻及知名度高,身經百戰且有保證,形容「亂批」之說是誤解。至於政治輸入一說,黃澄清指並無政治輸入,又指資助項目涉及自然科學、工程、社會科學以至人文研究,一切均以學術水平、學術貢獻及學術成就作考慮。

黃續稱,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研資局最近檢討了主題研究計劃,將國家十四五規劃元素加入其中,故在獲教育局批准後,主題研究計劃下年度將新增「量子技術」及「集成電路」兩個題目。

另外,今年研資局共挑選出8份優秀研究建議書,8項目合共獲批3.06億元資助,研資局將提供當中2.7億元,其餘3,600萬元為有關大學以配對方式提供。

其中由港大、中大、城大及科大合作的「阻變式存儲器上的邊緣人工智能芯片」項目,計劃利用新興的憶阻設備進行內存計算,創新下一代邊緣AI的微電子實現平台,減低耗能。統籌者、港大副教授黃毅表示,成功研發可把能效提高1,000倍,範用性亦大,例如日後智能手錶等可以幾個月充電一次,亦可實現24小時遙距監測病人情況等。

今年計劃首次以一年期形式,資助較高風險的港大研究鼻咽癌腫瘤微環境特徵;其餘資助項目包括「多學科協作以解決高毒性和多耐藥肺炎克雷伯菌對全球公共衞生威脅」、「通過闡明關鍵機制及轉化研究成果以提高肝癌的臨床診斷和治療策略」、「邁向碳中和:催化H2O和CO2為綠色資源載體」、「剖析空氣污染與公共健康之關係二實現變革性的空氣質素管理」、「大灣區跨境物流樞紐互動智聯網研究」及「智能醫療級擴展現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