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獲研資局撥款半億 研究人工智能藝術創作平台
香港浸會大學領導的研究計劃「香港人機共生藝術創造平台技術建設」,獲研究資助局撥款5,283萬元,進行為期5年的研究。團隊將開發一個人機共生藝術創作技術平台,研究成果包括藝術數據庫、人工智能(AI)創意算法系統、研究型劇院、數碼藝術與政策網及創意應用項目等,從而開創藝術科技的新時代,分別是希望以AI結合音樂和視覺藝術,並由畫為主。
郭毅可:數據本身就已經係價值連城
研究計劃由浸大副校長(研究及拓展)郭毅可和協理副校長(跨學科研究)潘明倫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將研發沉浸式互動延展實境媒體平台,兩方表示現階段正商討項目的細節,主要關於數據採集和學習機器應用方面。
郭毅可指數據的採集是整項研究最關鍵的因素,「我哋每行一步都係無人行過,都係新嘅」,「數據本身就已經係價值連城」。他又說選擇可變因素的性質要非常集中,質素不能過分參差,包括觀眾及藝術家的國藉,認受性等都要一致。
團隊希望採集人類在藝術創作和欣賞過程的各種數據,包括藝術家及觀眾的認知和生理數據,例如體溫、動作、腦電波等,繼而將這些數據轉換為認知、情感,及行為模式的描述符號。研究人員希望能藉着搜集得來的數據使機器懂得創作藝術的美感和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而並非僅僅模仿人類創作的藝術品。
浸大目標與A I攜手創作新型歌劇
在此計劃下,潘明倫稱冀項目發展到後期時,能成功研發出超級人工智能藝術家,展出人類和A I共同創造的跨領域音樂藝術作品;擁有同理心和情感的人工智能演出,分別有表演者、觀眾和機器三方協作合辦的音樂會系列;以及人機共生歌劇——結合沉浸式的延展實景技術,由人類和機器在沉浸式虛擬世界中攜手創作新型歌劇。
潘明倫坦言與人工智能合作會有涉及倫理和私隱上的問題,如人類與人工智能合作獎項和獎金難以細分,或使用腦電波採集人類情感作資料數據時,一併採取到人類的記憶,這些未知的情況需在往後的日子再作研究和檢討。他指亦會與研究團隊,如耶魯大學、劍橋大學、清華大學、微軟及香港歌劇院等不同業界的夥伴緊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