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肉朋友】反思放生決定茹素 港女生告別金融世界寫食譜推素食
You are what you eat(人吃什麼,就是什麼),是哲學家費爾巴哈的經典名句。他相信知識來自知覺,知覺基於感官,感官與物質相接觸。
「金融工作好忙,睡了四小時又爬起身上班。有天黃昏時我從office望出窗外,才發現我已許久沒有看過日落了。」大學曾修讀哲學,李美怡(Cathy)問自己:「生活唔係咁,可以點?」
Cathy毅然辭職,闊別紙醉金迷的金融世界和豐厚收入,從新出發找尋自己。茹素十年,近年她開畫廊、撰寫專欄,還編寫食譜《走肉朋友I》。在「雞蛋六隻,糖呢兩茶匙」的食譜內,還摻雜她感受生命流動的短文。
讀哲學的港豬
Cathy重提當時修讀哲學後來從商,自嘲自己是讀哲學的港豬。「選修哲學,是因為中學時沒有接觸過這類課程,讀哲學覺得自己好型。但其實我只是知道有柏拉圖、孔子、莊子,但卻沒有將學到的理論,套用於生活上。」
從看日落引伸到反思,卻又可見Cathy確是喜歡思考的人。她十年前茹素,也是反省日常行為後的決定。「朋友帶我去看放生儀式,那些信眾將魚、螺等倒落海。我大驚,他們在做什麼呀?螺不是生活在海中的,倒落海牠們會死。」放生背後的理念是眾生平等,現在卻令動物受傷害,Cathy感到這行為荒誕諷刺,大眾沒有察覺自己的行為為世界帶來什麼結果。
「要不傷害動物,那麼吃素就已是very good choice了!很多進行放生的人,都不是素食者,為什麼不將愛動物的行為,轉變為日常也能做到的事呢?我就試一試,向大家證明茹素並非難以實行。」立下決心的翌日,Cathy便馬上轉吃蛋奶素,現在更逐步嘗試全素。
食譜中的詩意
要一下子走出為生計奔波的漩渦,各人的條件和顧慮也不同,但為自己踏出小步,Cathy相信每個人都做到。「吃素也一樣,這不是有錢人才能做的事。我在食譜中特別編寫『活用街市常見素材』章節,按五色、七色定律,吃素能營養均衡又不一定貴。」Cathy所寫的食譜全不用素肉,但卻又會教人煮「肉餅」。「我會教大家用不同的蔬菜來煮肉餅,不是因為我有『肉望』,而是推廣素食時,食物的色香味非常重要。要是大家吃過這些素肉餅覺得不錯,能改變對素食的偏見和固執,又有何不好?」
第一次編撰食譜,卻又不甘於只是一本「雞蛋六隻,糖呢兩茶匙」的工具書,Cathy向編輯提議於食譜中攙雜有關各道餸的故事。平日在報紙專欄寫食譜,Cathy也同樣附上一篇小品。Cathy在facebook開設專頁「你的走肉朋友」,分享日常生活點滴。近日她的貓咪年老過世,她在專欄中教煮「素貓飯」,文章寫到她為貓咪備飯的日常,還有對母親從前煮鮮魚貓飯照顧街貓的回憾,字裏行間滿是思念。
我會教大家用不同的蔬菜來煮肉餅,不是因為我有「肉望」,而是推廣素食時,食物的色香味非常重要,能改變大家對素食的偏見和固執,有何不好?
凝視食材 了解自己
創作食譜,需要了解食材的特性,訪問當天Cathy煮了一道韓國味噌蒸茄子配韓國年糕。「韓式味噌比起日式的味道更濃,與茄子更夾。茄子腍身,於是我將口感煙韌的年糕鋪上面,又有點似芝士。」Cathy娓娓而談每種食物的特點,記者由她聲音導航下,重新審視平日放進嘴裏的食物,不只是產地,還有口感和味道。
「平日吃飯,將飯餸倒進肚子填飽就算了。」事實確是如此,即使我們在吃日本巨峰提子,都只能說句正呀好食呀,但好吃在哪裏,為什麼會好吃?我們一概沒有理解。「或許我們都太匆忙,忽略了生命的流動。」從凝視食材,到了解自己在吃什麼,正好就是演活了「人吃什麼,就是什麼」這句話。
Cathy娓娓而談每種食物的特點,記者由她聲音導航下,重新審視平日放進嘴裏的食物,不只是產地,還有口感和味道。
廚餘回收 由政府做起
開始和食物打交道,便會思考接下來的一連串問題:黃了的菜仍可煮來吃?為了拍攝食譜,餸菜剩了怎麼辦?為何香港仍沒有仔細的圾垃分類制度?Cathy面對這些問題也顯得惆悵。
「我到日本、台灣、韓國旅遊,見到當地人認認真真地將垃圾分類,連家居廚餘也設有回收桶。但香港推動環保這麼多年,我們連回收的膠樽最後去向都不知道。近來有民間團體如Food Angel善用廚餘幫助弱勢,但這些事應要由政府帶頭做起,才能形成主流,令人反思現況帶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