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離世】面對喪寵的人 有些話不能說……
家中的小貓小狗,終有一天會走。
讀到這裡,有養動物的人或許已雙眼通紅;未曾和動物建立過關係的人,會理性地認為這是必然事實。「我們把寵物當作家人,面對牠們離開如同經歷一場喪親之痛,但這種傷痛不被社會理解和接受,令寵主更加難受。」註冊社工Lok一語道出喪寵者面對的外在壓力。
不讓喪寵者痛上加痛,我們該如何安慰?
面對寵物離世,主人有多傷痛?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曾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喪寵者平均哀傷指數達2.6分,較港大另一項調查的結果,喪偶長者哀傷指數(2.3分)為高,故喪寵者或比喪偶長者,經歷相同程度甚至更苦澀的痛。
聆聽比安慰說話重要
Lok和同是註冊社工的妻子Gloria,數年前成立非牟利團體「動物力量」,為喪寵者提供心理輔導支援。他們明白未養過或接觸過動物的人,難以理解為何朋友經歷動物離世會如此哀傷,甚至連適當的安慰說話也不懂得說,有時可能講多錯多。Gloria提醒,有幾句話千萬別說出口,例如「使唔使傷心得咁誇張」、「唔需要咁傷心」、「之後買過隻」,這些話都會令喪寵者更難受。
有幾句話千萬別說出口,例如「使唔使傷心得咁誇張」、「唔需要咁傷心」、「之後買過隻」,這些話都會令喪寵者更難受。
「這些話未必出於惡意,但卻否定了寵主的情感。叫寵主買過隻動物,意味着動物是商品。這都反映一般人不明白原來人和動物之間,能建立如此深厚獨特的感情。要是不能理解對方感受,倒不如先別說話,當個聆聽和陪伴角色,反而更好。」Gloria道。Lok以喪子來作具體比喻,「你不會跟喪子的人說,生過個來取代原來那位。寵物如同親人,是無可替代。」
趁寵物健在 思考安樂死
要走出傷痛,寵主自行調節心理亦相當重要。Lok同樣經歷過寵物離世,他認為從開始養動物時,就應該作好心理準備,跟動物一同走過生老病死的階段。Lok和Gloria從前養的小狗吉吉,年老時患上急性胰臟炎,由醫生施針安樂死離去。原來早在吉吉3歲時,Gloria已參加寵物離世哀傷輔導課程。
「當時我對動物還沒有太大感覺,而且小狗還年輕,不必太早作準備吧?但想到老婆和吉吉的感情深厚,要是吉吉離開,她一定很傷心,自己也難免難過,於是就一同參加。後來吉吉漸老,病痛日多,最後得了急病。我們一早思考過如何為動物作醫療或安樂死決定,到了抉擇時刻,我們早已有充份考慮和心理準備。」
「動物沒有人的語言,所有抉擇都要由主人來做,主人對寵物的責任比起對親人的更為沉重。喪寵後最多出現的情緒是自責和遺憾,不少都與安樂死抉擇及醫療照顧決定有關。例如寵主為動物選擇安樂死,事後會質疑是否做錯決定,令牠早走了;或寵主決定不為動物進行安樂死,事後又質疑是否延長了牠們所受的折磨。早一點考慮,做好心理準備,非常重要。」現時動物力量多了舉辦喪寵準備課程。他又提醒寵主應了解動物的生理結構,「動物的新陳代謝比人快,牠們由患病到離去,可能在極短時間發生,都要做好準備。」
不以時間設復元期
寵物離世,哀傷是必然的。安樂死從來都是兩難的決定,沒有「早知」和「如果」,最重要是曾盡心盡責照顧牠及作出愛和負責任的決定。Lok形容自己的工作,既是輔導情緒,也是為求助者梳理思緒。「他們初期常回望當時的抉擇,出現自責屬正常表現,但不斷回望就有問題。輔導時他們大哭一場過後,慢慢整理思緒,了解當天的決定。」
寵主自覺每隔一段時間就有進步,逐漸放下傷痛就已足夠。
某類型的人較易陷入長時間的悲傷,如單身獨居養動物者,易對動物投放更多情感,但Lok強調大多數人都能走出傷痛。「至於需要多久才能走出來,則沒有劃一標準,不能說哀傷超過8星期就是嚴重。要是寵主自覺每隔一段時間就有進步,逐漸放下傷痛,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就已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