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已發出忠吿 改變誤解人民幣匯率機制嬗變
10月27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佈公吿,主動將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人民幣匯率將加強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雙向浮動。考慮到目前外部因素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中國政府已經向企業發出忠吿。
第一,需要改變人民幣不是升就是貶的單邊直線性思維,樹立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意識。
第二,要做好風險評估,合理審慎開展交易,對匯率敞口進行適度套保。
第三,要儘可能控制貨幣錯配,合理安排資產負債幣種結構。
第四,不要把匯率避險工具當作投機套利工具,承擔不必要風險。
2020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彈性正在明顯增強。相比於之前人民幣匯率波動率長期低於2%的情況,目前中國境內期權市場一年期的隱含波動率為5%,最高價和最低價的波動幅度為7.5%。此前,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簡稱外管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在相關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也表示,儘管中國外匯市場供求平衡、運行穩健,並且在經濟基本面和中外利差帶動下,預計人民幣將繼續處於強勢階段。但是,考慮到四季度歐美各國可能會出現經濟二次衰退和金融市場波動,預計人民幣匯率的短期波動性將增大。
為此,中國政府正在改變以往單方面謀求穩定的策略,而轉向推行中國國際收支的新型平衡模式。
據中國外管局發佈相關中國國際收支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按美元計價,中國銀行系統共結匯14,663億美元,售匯13,901億美元,結售匯順差762億美元;而按人民幣計價則是結匯10.25萬億元人民幣(人民幣‧下同),售匯9.71萬億元,結售匯順差5,357億元。從國際收支數據來看,中國實體經濟正處於穩步復甦、跨境資金淨流入趨勢明顯,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信心在不斷增強。
從中國國際收支的構成和操作模式上,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也正在改變。中國銀行前副行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張燕玲認為,近幾年中國國際收支出現了新的平衡模式,不再隨着國際收支主要項目的變化而變化。之前人們認為,人民幣匯率上漲說明經濟向好,外匯儲備應該增加。反之,如果外匯儲備減少,則說明外資已經不再看好中國經濟,正在套現離場。然而,現在這種模式已經改變,再怎樣簡單地判斷中國經濟走勢就將會出現方向性的錯誤。因為,中國目前的對境外的各類投資在迅猛增長、境外資產在增多,而且除了實體投資外,中國境內居民對外的證券投資,主要是港股投資在增多。
根據中國商務部發布的《2019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1,369.1億美元,流量規模僅次於日本。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2.2萬億美元,次於美國和荷蘭。而在對外證券投資方面則增長更快。據中國外管局發佈的《2020年上半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吿》顯示,2020年上半年,中國對外證券投資淨流出751億美元,按年增幅超過90%。其中,中國境內居民通過「港股通」和「基金互認」等渠道購買境外特別是中國香港股市股票達390億美元,佔到總淨流出的近52%,成為絕對主力。
張燕玲認為,這種中國民眾的對外投資熱情與外資的所謂資金外逃,有着本質的不同。這一方面說明中國的資本市場還不夠成熟,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正在逐步加大對外開放。資金的雙向流動和國際大循環將成為常態。
因此,中國政府當初為了防止經濟波動導致的「羊群效應」,而引入的人民幣匯率「逆周期因子」就已經顯得不合時宜。中國經濟已經有能力承受更大的市場波動,尤其在2018年的金融整肅之後,更加完善的金融監管機制和風險防範機制,已經為更加開放、雙向流動的中國國際收支新平衡模式打下基礎。目前,中國經常賬戶和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已經表現為某種鏡像關係。經常賬戶呈現順差,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就呈現逆差,反之亦然。經常賬戶上的逆差不一定就是中國資本的流出和風險,而是在中國經濟這個整體中已經形成了新的平衡模式。
而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現出來的實力,都足以證明無論是在貨物貿易,還是在跨境雙向投資、外儲儲備、外匯融資等方面,中國經濟和人民幣都有能力保持穩定和堅挺。在此基礎上,中國選擇「淡出」逆周期因子,採取更加開放、透明的匯率形成機制,加速推進國際大循環,也就顯得順理成章。
只不過,因為四季度以及明年,歐美的經濟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因素,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還可能反覆,美國的又一輪貨幣「放水」也將推出,諸多國際上的不確定因素,依然將導致巨大的市場波動。而中國的改革則已經準備迎難而上,更加開放和堅挺的人民幣必然也將面對更大起伏。
這也正是中國政府為企業發出鄭重忠吿的原因。面對匯率波動,企業應該加強風險防範意識,需要改變人民幣不是升就是貶的單邊直線性思維,樹立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意識。不要把匯率避險工具當作投機套利工具,承擔不必要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