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逆周期因子」再調整 淡出使用是否意味新一輪匯改?
不少分析指出,作為宏觀審慎逆周期調節工具,逆周期因子和遠期售匯風險準備金率的調整,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平緩近期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幅度和速度,推動匯率的寬幅雙向波動。
中國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秘書處發佈消息稱,今年以來,中國外匯市場運行平穩,國際收支趨於平衡,人民幣匯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雙向浮動、彈性增強。據瞭解,近期部分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價行基於自身對經濟基本面和市場情況的判斷,陸續主動將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價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調整後的報價模型有利於提升報價行中間價報價的透明度、基準性和有效性,也是外匯市場自律機制中市場主體發揮作用的體現。
不同於此前中國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秘書處提出的「調整至中性」,此次對逆周期因子的提法是「淡出使用」,這究竟意味著未來逆周期因子要在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價模型中逐漸被剔除,還是只調整至中性的另一種表述?
對此,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有鑫表示,從宏觀背景來看,逆周期調節因子的使用主要是為了穩定匯率,避免在危機時出現匯率螺旋式下行的順周期行為和企業爭相購匯的羊群效應,因此,其更多是在貶值階段使用,發揮穩定和逆周期調控的作用。逆周期調節因子此次逐漸淡出使用符合市場形勢變化和政策預期導向。自5月底以來,市場形勢逐漸好轉,人民幣逐漸進入升值階段,且走勢逐漸穩定,改變了之前雙向波動的態勢。5月28日至今,人民幣升值幅度在7%上下,受此影響,企業結匯率增加,售匯率下降,外匯供求和跨境資本流動形勢改善,外匯市場風險大幅下降。在此背景下,逆周期調節因子逐漸回歸中性符合市場形勢變化,有利於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有序波動。
王有鑫認為,從字面意思看,「淡出使用」有中間價定價機制從「前一日收盤價+一攬子貨幣匯率+逆周期調節因子」三因素模型向「前一日收盤價+一攬子貨幣匯率」的兩因素模型轉化的含義,與之前逆周期調節因子係數調整至中性但保留該項的含義略有不同,隱含著未來可能會盡量減少使用,更加依靠市場定價的政策深意,比較接近「811」匯改的早期形式。不過,考慮到逆周期調節因子是重要的宏觀審慎調控工具,「淡出使用」並不代表就不會再次使用,未來形勢出現變化也有可能會重啟。
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表示,通常情況下,升值期間是相對好的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窗口。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未來的改革方向仍是逐漸增加市場供求因素在匯率定價中的決定比重。「淡出使用」到底是意味著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改革的新舉措,還是僅是重新回歸中性,這還需要人民銀行的進一步解釋和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