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房住不炒」還能堅持多久 中共決意用土地改革走出危機

撰文:于小龍
出版:更新:

2020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經濟大概率將出現負增長。危局之下,房地產和土地財政作為中國經濟的主要支柱和財富源泉是否將再次被啟動,成為刺激經濟增長的工具,已經無可迴避。至少在中國市場上樓市炒作亂象已經再現;地方政府也已經紛紛政策鬆綁,甚至中國中央政府也在剛剛發佈的《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簡稱《意見》)中再次提出「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的要求。

之前中國政府竭力控制的房地產炒作是否又將重來?習近平提出的「房住不炒」原則還能堅持多久?就和上一次2007年中國樓市調控最終因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而始亂終棄一樣,這次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是否又將在疫情危機下功虧一簣、重蹈覆轍?這已經成為疑問。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深層次影響中國經濟,經濟衰退的風險正在逼迫中國政府鬆綁樓市調控,將地產經濟作為刺激工具。圖為中國北京市某商業區。在疫情之下,儘管製造業復工率已經達到95%以上,但是眾多中小服務業、商業企業依然難以正常恢復經營。(Reuters)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打擊超乎預期,中國政府顯然正在放鬆之前對樓市的高壓管控。自今年2月以來,已有數十個中國城市的政府出台了支持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延遲繳納土地出讓金、降低商品房預售條件等相關地產企業紓困政策。進入3月份,除了中國央行開始降低房貸實際利率外,一些二三線城市開始放鬆樓市管控。而在中國中央政府層面,儘管強調恢復經濟的重要性,卻依然在重申「房主不炒」的基本原則。

然而,疫情並沒有想象的那般趨近結束。相反,隨着中國社會全面復工復產,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也越發顯現。報復性消費非但沒有出現,企業破產、員工減薪的消息卻接連不斷。國際疫情的蔓延使得外貿更加困難。經濟的衰退開始引發政府財政的危機。一系列經濟連鎖反應正在逼迫中共對既定改革進程作出調整和讓步。

中共重申「房住不炒」 抗擊疫情還需保持戰略定力

【新冠肺炎・經濟蕭條】一季度衰退成定局 中國經濟何時迎來複蘇

特朗普一場錯誤的「豪賭」 新冠疫情刺破債務泡沫「大蕭條」近在眼前

進入4月份,上海作為中國的一線城市,地產調控政策也開始出現鬆動,甚至從之前的嚴格限制,轉而變為出台優惠政策,吸引地產投資。繼3月底上海部分銀行將首套房首期比例降至30%之後,4月10日,上海土地使用權拍賣規則生變。上海土地拍賣取消了20天的資金凍結期,取消了15%的自持要求,競拍入圍人數也從2家增至5家,土地起拍價較原先相比有一定比例上漲。

而在市場方面,上海、深圳、杭州以及一些二線城市都出現了,房價炒作和排隊搶購的現象。一些地產龍頭企業也紛紛加大了土地儲備力度,只是部分城市土地價格不降反升。上海、深圳等地二手市場出現回暖。深圳市區內總價600萬元人民幣(1元人民幣約合0.14美元)以下的二手房幾乎被搶購一空,甚至再次出現了中介公司惡意炒作、哄抬房價的現象,購房者想要買到房子需提前支付高達百萬元的所謂「喝茶費」。

2020年3月份以來,中國樓市在迅速升温。中國的上海、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房屋成交量已經明顯超過疫情高峰時候的1、2月份水平,恢復至上年同期的75%。(新華社)

天價「喝茶費」也許只是中介公司用來炒作房價,製造上漲預期的一種手法。但是,不可迴避的是,面對疫情之下巨大的經濟壓力和財政壓力,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市場本身都在預期政策的鬆綁。就像2007年胡温執政時期的那一輪地產調控一樣,最終在2008年金融海嘯的衝擊下,不得不最終放棄,轉而進行「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促使房價產報復性增長。

而從此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前半場」措施來看,中共與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的做法何其相似。同樣是鉅額資金的注入,同樣是刺激基建投資。儘管提出了所謂的「新型基礎設施」和區域經濟的概念,但是,依然逃脱不了來動房地產投資的關鍵。

技資地產仍是民眾主流之選

土地是社會財富最集中的體現,目前也還是地方政府財政的主要來源。要麼是增加土地單價、要麼是增加土地供給總量。總之,中國央行增發地近10萬億元的流動性和數十萬億元的投資計劃,最終大部分都將體現在地產之上。因此,無論從資金避險、應對通脹的角度,還是從未來預期的角度,投資地產依然將是市場和民眾的主流選擇。

面對疫情之下的巨大壓力和市場預期,中共的地產調控和經濟轉型改革已經岌岌可危,尤其是隨着越來越多的中國各級地方政府財政的捉襟見肘和調控政策的「鬆綁」試探,「房住不炒」還能堅持多久被廣泛質疑。

中共則必須回答這一問題。面對地產的經濟支柱作用和財富體現,總是高壓抑制而不進行根本性的疏導和改革,最終總有轟然倒下的一天。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只不過是加快了這一改革進程。中共要想即抑制土地價格,又加速社會財富的增長,從而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就必須增加城市土地總量的供給,並且通過土地產權和市場機制的改革將土地財富更多地分配給普通民眾。只有這樣才能避免2008年中國地產調控失敗,房價暴漲的覆轍。

中共的決策層顯然也十分清楚其中的利害和下一步改革的關鍵。沒有財產性的重大分配機制的變革,就無法釋放出足夠的經濟動力4月9日,應對疫情恢復經濟的壓力之下,中共中央終於下定了決心,發佈了《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在該《意見》中,除了要求繼續「推進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之外,「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這種久違的說法再次被重點提出。

也許有觀點認為,這是中共在釋放政策「鬆綁」信號,市場化將意味着「樓市管控「的結束。但是,只要仔細閲讀該《意見》原文就會發現——所謂的土地要素市場化,實際是指農村土地改革、農地入市,以及國有企業存量用地的盤活。

4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國國務院發佈《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國正在啟動土地改革來盤活資產,使得中國重獲新的增長動力。(中國政府網截圖)

首先,在該《意見》中第一條細則就明確了,中共下一步將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制定出台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指導意見,建立公平合理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製度。這將作為加快農村土地改革、加快農地入市,破除政府壟斷的土地供給機制,增加城市土地供給的首要措施。

其次,中共還將深化產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健全長期租賃、先租後讓、彈性年期供應、作價出資(入股)等工業用地市場供應體系,探索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等方式進一步增加城市土地供給,完善租售比例。

最後,該《意見》還提出鼓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通過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研究完善促進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的税費制度,大量中國國有企業的限制存量用地將被盤活利用,併成為中國國有企業、政府財政、以及社會保障的重要補充財源。

從該《意見》中可以看出,中國已經給出「房住不炒」還能堅持多久的答案——破除政府壟斷的土地供給機制,大量增加土地供給。其核心依然還是供給側改革,而不是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市場化改革。更深層的意義則觸及到,在農村集體新型股份制改革、集體建設用地產權改革基礎上的社會財富重新分配。中共正在為走出疫情陰影,完成經濟轉型,塑造更多有能力的現代市場主體。中共正在用其特有的產權調整能力,走出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