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林毅夫】新冠肺炎百年一遇 中國經濟如何抗疫?
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席捲全世界,環球經濟瞬間陷入衰退邊緣,各大經濟體盡顯結構性困局。目前疫情在歐美仍未受控,雖然受影響國家與地區紛紛以「封城」等前所未見的極端行動試圖堵截,也未能徹底堵截病毒擴散;不少專家警告,公共衞生機制薄弱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非洲大陸,可能成為下一波爆發點,全球第二大人口國印度的情況亦響起警號……
(《林毅夫專訪》系列四之一)
空前的疫災迫使不少國家「出盡法寶」,不惜代價希望阻止經濟崩潰,但也惹人擔心會否藥石亂投,變相醞釀一場更大的危機,甚至可能加速顛覆既有政經格局。中國作為最早爆發疫情的地方,在採取極嚴厲應對策略遏止疫情後,率先展開「復工復產」,與焦頭爛額的歐美國家相比,重啟經濟的形勢似乎較為明朗。本身是國務院參事的世界銀行前副行長、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日前接受《香港01》專訪,預測中國全年經濟增長仍然可達3%至4%。不過,林毅夫也坦言,全球這次面對的危機是「供(應)需(求)雙殺」,與過往很不一樣,因此不能如金融海嘯時期那般單靠反周期的積極財政政策支持基建投資來重振經濟,而是必須先穩住中小企等經濟關鍵環節,保住救業,並且因地制宜提高對低下階層財政支援或以派發消費券等措施支撐消費。
林毅夫強調,在特殊的狀況下要採取特殊政策,而他給出的「戰疫秘訣」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對於美國利用美元作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的獨特優勢,推行無限量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以及投下萬億美元財政措施救市,他形容「事出有因,情有可原」,是阻止美國經濟在衰退不可避免的狀況下避免蕭條產生的舉措。但他也直言,美國此舉可能是「飲鴆止渴、透支未來」,最終仍要全球分擔其政策後果。至於近期藉着疫情而被炒起的「中美脫鈎論」,他斷言,「如果美國真想脫鈎,造成的是它跟世界脫鈎」,而中國應該繼續做好自己份內事、開放經濟、與世界共享發展紅利。
「去年這個時候,我對中國經濟的發展還是比較有信心的,因為它的發展空間大、發展條件好。」被外界譽為「中央經濟智囊」的林毅夫,去年中首次與《香港01》對話時,曾預測未來中國經濟能維持逾6%的年增速潛力。(延伸閱讀:與中央經濟智囊林毅夫對話——我為何對中國經濟有信心?)
他當時分析,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出口、消費和投資,單從「投資」角度而言,儘管「產能過剩」的問題一直威脅工業發展,但當局近年推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致力促使供給側各要素實現最優配置,取得一定成績;再者,目前中國「過剩」的都是諸如鋼筋、水泥、玻璃等中低端產品,同時每年進口兩萬多億美元的高端產品,可見產業升級的投資仍具一定空間;另外,中國的基礎建設、環保及城鎮化等也仍處於發展階段,例如城鎮化率只佔總人口的60%,不及發達國家的80%,故仍可締造不少投資機會;最後,中國政府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約60%,對比G20平均政府債務比率逾100%(表一),明顯處於較低水平,而中國民間儲蓄佔GDP的45%,是全球最高,故可藉政府投資撬動民間投資,以此創造收入增長和消費增長。
所以,即使外部環境和中美貿易爭端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中國經濟,但林毅夫仍預料若要保持6%的增長率並不成問題,即完全可完成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翻的全面建設小康目標。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經濟停擺,也打亂了林毅夫去年的「如意算盤」。
01:新冠疫情怎樣影響中國經濟發展?
林毅夫:春節以後基本上全國隔離,可以說整個經濟按下了「停止鍵」,大部份生產都停止了,各種消費基本都在家裏進行,餐飲、娛樂以及和人群聚集有關的服務產業幾乎停擺,所以2月份的消費需求急劇下滑。到了3月,中國疫情逐漸可控,算是到了「收官」階段,但為避免掉以輕心,即使有90%的上市企業都已復工復產,個別地區仍然採取相對嚴格的防控措施,導致產能有限;與此同時,疫情在歐美大爆發,它們的經濟也都按下了「停止鍵」,甚至可能維持一段時間,影響了我們的生產與需求,例如除了防疫物資和設備以外,很多出口訂單都被取消了,所以製造業的實際復工率可能只有30%。我們正面對這種供應和需求共同減少的「供需雙殺」困局,不管是農村或城市,國內或國外,經濟發展都受到非常明顯的影響。
01: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還可能達成你曾預測的目標嗎?
林毅夫:全球預測基本都有共識,2020年出現了經濟衰退,美國負增長超過2%,歐元區負增長超過4%,全球負增長可能達到1.5%。中國呢?有學者評估,2月份出口減少17%、3月份將進一步下滑至25%;我也認為,第一季度的話,6%至10%的負增長算是合理估計,第二季度則要視乎生產活動的恢復程度和防控工作的常態化,可能回升到1%上下,所以全年增長就要靠第三和第四季度的投資拉動,就算達不到5%或6%,但要達到3%或4%應該沒有問題,而且我們對世界經濟的增長貢獻還是會跟過去一樣,達到30%甚至更高。
01:全球經濟負增長的情況下,中國為何仍有增長空間?
林毅夫:歐美疫情主要影響出口,出口對經濟發展而言固然很重要,但內需更重要,而內需包含投資和消費。只要我們有投資的空間和投資的力度,就能夠創造就業、增加收入、拉動消費。在這方面,中國的投資空間比其他國家都要大,正如我去年的分析,我們發展基礎建設和城鎮化的有利條件仍然存在,而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也有很大的調整空間,民間投資仍然很充裕,所以中國的經濟增長會比其他國家高。我們也必須利用這個發展空間,去保住我們的生產能力、維持我們的社會穩定,而且要決心大、動作快,絕不能夠出手太慢。
01:為何不加大力度、提高增長率,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的目標?
林毅夫:從中國的財政空間和貨幣空間來看,如果要達到超過5%的經濟增長,以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GDP翻倍指標,其實是有可能的,但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第三和第四季度所拉動的反彈需要超過15%,這從政府的執行能力來講當然有可能,但需要採取非常巨大的措施,而考慮到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和全球金融經濟的不確定性,還是要給政策留一點餘地。
【專訪林毅夫】「鐵公基」救市不能重演 倡派「消費券」保業救民
【專訪林毅夫】美國「量化寬鬆」透支未來 圖「脫鈎」或脫掉自己
【2019】與中央經濟智囊林毅夫對話——我為何對中國經濟有信心?
上文刊登於第209期《香港01》周報(2020年4月14日)《林毅夫: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中央經濟智囊的「戰疫經」》。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