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萬億」投資能否帶來高通脹 「新基建」背後中共到底要做什麼
面對新冠病毒疫情(簡稱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從2020年2月以來,中國政府在試圖用加速啟動「新基建」投資的方式進行對衝。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已有15個省份發佈相關投資工程項目,總投資規模超過25萬億人民幣(1元人民幣約合0.14美元)。然而,鉅額的資金投入、信貸釋放和再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是否將再次推動資本的又一輪擴張,就像2011年中國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採取「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大搞基建投資時那樣再次引發「高通脹」呢?
目前,受新冠疫情影響,以及2019年豬肉價格高位的延續,1月份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按年上漲5.4%,創下2011年11月以來新高,已接近了6%的嚴重通脹門檻。如果再有大規模基建投資和經濟刺激,人們有理由擔憂中國將再次爆發更為嚴重的通脹,從而威脅整個經濟發展和民眾生活。
按照上次「四萬億」經濟刺激的經驗,鉅額的投資外加銀行「放水」,勢必將導致市場上資金氾濫,進而帶動物價的上漲。這是一種十分直觀的印象。按照西方古典經濟學原理,當貨幣發行量超過產品供給量時,通脹將不可避免的發生。這也是一部分觀點,堅決反對中國進行經濟刺激,認為此次數十萬億元的新基建投資,必然導致中國陷入通脹的的主要原因。
然而,對於經濟學者的這種擔憂,人們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政府的存在。將政府排除在經濟之外,是經濟學得以自圓其說的重要條件,但是卻不是客觀事實。
當政府主動退出或自身運作失靈、胡亂指揮的情況下,通脹會按照經濟學規律發生,甚至變得更糟。但是,如果政府能有效地疏導這種自發的經濟自然規律,則能減少通脹。從某種程度上說,人類發明政府的本身就是為了應對各種不利的自然規律的產物。否則一句簡單的自然規律不可違抗,不就否定了一切政府的存在的意義了嗎?
所以在分析、判斷通脹產生的原因和過程時,不可避免的應當考慮政府充當的角色和當時市場的情況。在上一次中國政府採取「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時代,中國政府可謂是前倨後恭、進退失據。
在危機爆發之初過度驚慌,利用政府強力主動干預市場大舉推出「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地方政府和企業配套資金一度達到80萬億元之巨。然而,在刺激計劃推出之後,在西方輿論以及中國國內的一片所謂「國進民退、違背市場規律」的指責聲中,中國政府又對經濟採取了放任自流的態度。企業在政府鼓勵下擴大產能、盲目擴張,之後就被政府拋向了市場。沒有產業的規劃,沒有產能擴張之後的配套,更沒有金融管控和監督。
最後,這種始亂終棄的做法,使得鉅額的資金按照過度依賴市場化的資源分配方式,在中國經濟中左衝右突,所過之處遍地狼藉。過多的資金,對應有限的資產,推動着中國資本價格的飛漲,最典型的就是房價暴漲。之後,資本型通脹再通過房價、房租、企業經營成本上漲等方式,向產業部門和居民消費品傳到,甚至直接對原材料、消費品進行炒作,抬高物價。
更重要的是,中共對於金融體系的失控。海量資金帶來財富收益遠遠大於實體經濟投資,大量名義上投給了企業和基建,實則通過銀行、信託、地下錢莊等渠道又流回了金融系統,並打着金融創新的旗號,通過資金炒作、信託理財、網絡信貸,甚至是高利貸從中牟利。其結果是,產能擴張、基建投資帶來的收益,早已被地產和金融套利以幾倍的槓桿提前掏空,形成了大資本用廉價貨幣獲得資產,而政府、企業和民眾忍受高負債、高通脹的格局。
以高鐵建設為例,政府鉅額的投資(政府負債)推動了中國高鐵的大規模建設,原本受高鐵帶動的地方經濟增長和房價增長,收益足可以彌補之前的政府投資,並通過產業傳導和財政支出,提高民眾收入、增加民眾福利,極大地刺激社會總需求的增長。然而,高企的房價和金融信託,以及腐敗官員卻聯手將這筆收益更多地裝入了自己的口袋。結果是政府負債難以彌補,企業醉心資本炒作一堆爛賬抵押在銀行,民眾需求反而被高房價、低福利所以抑制。儘管中國經濟當時依然呈現出一片繁榮,但是經濟脱實向虛、金融空轉早已愈演愈烈、難以為繼。中國政府一方面刺激經濟,一方面放手市場,希望依託市場高效分配資源的實驗先搞破產。
當然,在金融危機後,同時和中國一樣開啟經濟刺激 「防水市場」的還有美國。儘管美國也同樣出現了,甚至是更嚴重的「脱實向虛」和「金融空轉」,美國股市成為一個依託「美元量化寬鬆」支撐的無底洞。但是,美國擁有軍事霸權、美元霸權、媒體霸權,以及對世界產業鏈核心科技的掌控,這使其足以擁有向全世界發債、進行資本輸出,轉嫁通脹的能力,以維持這場危險的遊戲。
而對於中國,美國的這些「遊戲裝備」中國一個也沒有,邯鄲學步的結果只能是摔得鼻青臉腫,甚至自毀長城。中國的優勢在於廣袤的國土、統一的市場、眾多的民眾、龐大的工程人才隊伍、健全的產業鏈,以及高效的組織能力。而能夠將上述資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優勢合力的恰恰是中共自己,而不是市場。
市場更多的是在充當價格發現和財富激勵作用,而難以承擔結構性的資源整合和財富分配重擔,尤其對於重大的產業升級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保障方面,市場更是顯得力不從心,甚至有可能出現更嚴重的資源錯配,帶來金融空轉和通脹失控。
為此,只要不是籠統地、採取從概念到概念的分析方法,而是從實際中抽絲剝繭,就會發現導致通脹和克服通脹的原因和方法。政府刺激經濟本身不是問題,刺激的方向和執行能力才是問題。中國政府之所以需要在初步完成「反腐」、「去槓桿」、「金融整肅」「反對形式主義」等一系列改革之後,才願意重啟經濟擴張進程,也正是吸取了上一輪「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教訓。
從目前中國政府推出的「新基建」的內容和投資方式來看,這一輪「經濟刺激」顯然擁有以下幾個特徵。
首先是目標更加明確。相比於上輪「四萬億」經濟刺激的雨露均沾、萬馬奔騰,此次「新基建」則集中在5G基站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特高壓,城際軌道交通等七大領域,以及民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這些領域的基建不是瞄準了下一步的產業升級和更高的產業附加值,就是瞄準了抑制民眾消費升級的制約性問題。刺激之下,盲目的產能擴張、低效的重複建設,所導致的貨幣供給大於項目產出,最終導致通脹的動力機制將被在源頭進行抑制 。
其次,投資渠道更加清晰,資金管理更加嚴格。相比於上輪「四萬億」經濟刺激的大水漫灌,普遍降息和資金的缺乏監管,此次「新基建」則主要通過定向利率優惠、降準和專項債的形式實施政府投資和信貸刺激,並以中央財政為導向,地方財政跟進,帶動市場資金有序進場的方式逐層明確投資責任和資金方向。
相比於上輪「四萬億」經濟刺激,主要依靠「資本信用」擴張的方法,此次中國政府更傾向於用「國家信用」的擴張,通過中央政府的信用擴張,理順地方政府的信用擴張。用大規模發行國家債券、地方政府專項債的方式,從全球資本和中國國內民間資本籌集資金,以完成最初的項目啟動,實現對資源的有效調配。此外此輪「新基建」在金融監管、執行監察方面,從項目一開始就與「經濟刺激」計劃同時展開。再向之前那樣,通過資金炒作、信託理財等方式進行金融套利已經不再可能。這不僅意味着「新基建」的融資成本將得到有效降低,而且防止了資本市場的提前套利,可以將更多的項目收益傳遞給實體企業和普通民眾,大幅減少了資本型通脹的形成。
最後,「新基建」的產業鏈配套規劃完整,相對清晰。相比於上輪「四萬億」經濟刺激的臨時抱佛腳、盲目擴產,不僅缺少相應上下游產業配套的長遠規劃,更缺少消費市場的調研與前瞻而言,此次「新基建」這是瞄準了中國經濟的短板與痛點。尤其是在經歷了中美貿易戰和此次疫情洗禮之後,中國產業、民生和社會管理的真實需求和發展方向已經越發明確。
疫情逼迫中共下定決心 「新四萬億」投資習近平加速「二次改革」
【新冠肺炎與第五個現代化】武漢肺炎疫情突襲 中國經濟意外闖關
僅以5G和工業互聯網為例,就涉及芯片設計加工、裝備製造、基建站建設、網絡規劃實施,以及下游的金融支付、信用體系、物流交通、採購零售、產業組織等等方面。不僅在供給側將創造一系列投資和系統升級需求,增加大量就業,而且在需求端也將帶來信用創造、交易成本、物流成本、管理成本上的極大降低,以及在消費領域等更新換代。不僅在汽車電子、智能家電將創造新的需求,線上醫療、線上教育、線上辦公也將更加便捷、高效。而且下線零售、服務、文化娛樂業的消費者定位和推廣也將更加高效精準,避免了大量的浪費與交易成本,人力資源調配更加靈活,投資效益大幅提高。
就像目前的美國經濟,抑或是特斯拉(Tesla )股票那樣,儘管債台高築、連連虧損,但只要還有希望,還有資金支持,就不會崩盤,並向不斷地強化預期的自我實現。目前,中國政府也顯然領悟了其中奧妙,中國經濟將逐漸走向債務驅動型經濟,並以國家信用捆綁資本信用,將中國的民族企業,甚至是一些跨國企業變成中共的自己人。中共的國家現代化治理也就有了除公有經濟基礎外的更廣泛的經濟機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