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逼迫中共下定決心 「新四萬億」投資習近平加速「二次改革」
截至3月5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簡稱新冠疫情)正在導致中國經濟陷入衰退。儘管中國政府正在積極促進復工,但是中國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的2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依然僅為35.7%,比上月下降14.3個百分點;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29.6%,比上月下降24.5個百分點。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運行的影響,已經超過了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
為了應對新冠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中共終於下定決心提前啟動「經濟擴張」的計劃,在上一輪「金融整肅」尚未完全收尾,新的官員激勵、考核機制尚未到位的情況下,加速中共經濟結構的重建。從1月底至3月3日據不完全統計,人民銀行已經通過逆向回購、專項貸款等方式累計釋放流動性近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中國已有15個省份公布了2020年度重點項目名單,通過發行專項債和追加財政投資等方式累計將新增投資近25萬億元,尤其是衛生、5G等新型基建項目,將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支撐。
外界忽略經濟投資結構改變
為此有觀點認為,中共在此次疫情之下的「新經濟刺激」計劃將與2008年中國政府出台的「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類似,中國政府只能在經濟衰退與重蹈覆轍之間二選一,「大水漫灌」、「資本通脹」、「人民幣貶值」的情形又將重現。習近平的「二次改革」和之前中國為經濟結構調整付出的努力也將功虧一簣。
然而,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觀點顯然是只注意到了新「投資計劃」的規模,而忽視了「疫情之後」中國經濟投資結構與投資機制的改變。
在疫情之前,面對中國經濟增速的下降,中共對於何時重啟「經濟刺激」,何時從舊有的經濟模式轉變到新的經濟驅動一直十分謹慎,保持着循序漸進的節奏。2008年底至2009年為因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政府採取的「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地方政府配套資金一度高達80億元)對經濟起到了極大的拉動作用,但是同樣也後患無窮,不僅使得中國喪失了一次經濟轉型的機會,而且經濟過熱、資本通脹、金融畸形發展,產能低效擴張、有效需求被嚴重透支等等問題也隨之激化。如果不是2015年以來,中共緊急踩下經濟「剎車」,中國經濟可能已經奔着早已埋伏好的「中等收入陷阱」直衝而去,時至今日,12年後中共還在為當初的「爛賬」善後。
因此,習近平執政後實施的「二次改革」吸取了上一輪經濟刺激的教訓,首先採取了降速調整的策略,之後又對行政體系、金融體系進行了整肅和重構,而對於實質性的土地改革、基建投資、資本市場的改革和提速,始終採取「旁敲側擊」、「水到渠成」的策略。中共十分清楚,在新的市場尚未完全構建、新的官僚考核和激勵機制尚未調整到位,大量「懶政怠工」、形式主義尚未得到整頓的情況下,冒然加速經濟結構調整、實施新的經濟擴張和基礎設施建設,有可能帶來更多的資源錯配,甚至是打着「新基建」的旗號重新回到「土地財政」、「金融套利」的老路上。
中國選擇了人命多於經濟
從2019年年底,新冠疫情爆發之前,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上的部署來看,2020年原本的計劃是,重點整頓形式主義,建立新的官僚激勵機制、建設「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在經濟上開始轉向「新經濟結構的擴張周期」,逐步開始區域經濟建設、民生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本市場改革和啟動農村土地以及集體經濟改革。行政改革和經濟改革,主次先後順序有條不紊、循序漸進,中國經濟緩步加速的態勢已經顯現。
然而,2019年底至2020年初的這次新冠疫情卻打亂了中共的全部部署。這也是在疫情爆發之初,中共決策猶豫再三的原因之一。就像日本、美國所擔憂的一樣,抗擊疫情還是保住經濟?只不過,中國政府只是猶豫了幾天,最終選擇了以民眾的生命和健康為重,開始凍結經濟、全力抗擊疫情。而美國和日本則選擇了,保住經濟,把新冠疫情當做一般病毒性感冒來處理,聽天由命。美國、日本寧可冒着疫情全面失控的風險也要保持經濟、資本的利益不受損失。
如果在疫情爆發之初,還在一些人還在抱怨中國政府的瞞報猶豫、處置不力,那麼隨着世界各國政府在疫情面前的「裸泳」。就不難看出,面對經濟的穩定,抗擊疫情並不是一個容易做出的決定。因為如果經濟因抗擊疫情而動盪,其後果也許並要比疫情爆發本身更嚴重,死的人也許更多。與其無法控制疫情的爆發,還不如不去控制,直接放棄陣地,轉而全力保障經濟穩定。這也是美國政府不去全力控制疫情,反而優先主動降息的原因。
美國政府在與病毒「對賭」國運和民眾生命,而中國政府則趁機完成了一次全國動員的「戰爭」演練。事實早已高下立判。現在中國已經開始在進行第二步的戰略轉換,來彌補被「疫情」打亂的經濟部署,藉助已經動員起來的全國「戰時機制」和暴露的短板,加速對中共官僚隊伍的治理和激勵機制的落實,加速對於金融新渠道的建立;以補短板為契機,實施「新經濟結構擴張」,加速區域經濟建設、民生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以及所謂的「新基建」投資,並加速啟動農村土地和農村股份制集體經濟改革。
從中國政府啟動的「新四萬億」投資計劃和重點項目來看,中國政府顯然是有的放矢,而不是大水漫灌、重蹈覆轍。2月20日,中國河南省發佈了主要包括,產業轉型發展、創新驅動、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生態環保、民生和社會事業六大領域980個重點建設項目的約3.3萬億元投資。2月23日,中國雲南省發佈了主要包括鐵路、公路、跨境電網、5G網絡覆蓋、多式聯運物流網等工程,約合3.6萬億元的基礎設施投資。2月26日,重慶公布了包括,交通、市政、水利、生態環保、能源、通信等項目367個,約1.45萬億元的投資計劃。再加之此前,中國四川、陝西、河北、浙江等省份也已發佈了本年度重點項目投資計劃。除了交通、能源等傳統基礎設施外,補足衛生、醫療領域等民生基礎設施建設,落實新型城鎮化、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5G、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成為中國政府的投資重點。
中國政府在鞏固疫情防控、積極推進復工的基礎上,正在通過啟動一批重點領域、重點工程的復工和投資,刺激整體經濟的恢復。同時,中國政府也在充當市場導向的風向標和啟動機。相比於固執地迷信政府不干預經濟的教條,以及所謂「財政、貨幣、匯率」的封閉的經濟學模型,中國政府更喜歡實事求是的問題導向。中國的此次經濟刺激計劃,更傾向於用國家信用的擴張取代之前的「資本信用」擴張;用中央政府的信用擴張,理順地方政府的信用擴張。
最重要執行力
政府刺激經濟本身不是問題,刺激的方向和執行能力才是問題。不能用一個對政府的「有罪推定」,抑或是部分無能政府的存在,就否認政府在經濟轉型中的核心作用。就如同在此次抗擊新冠疫情表現的那樣,不能因為西方政府的無力組織與聽天由命,就否認中國政府在防控疫情上的成效。
尤其在全球化退潮、美元放水、資本通脹、市場失靈的情況下,將是全球各國比拼政府執行、協調、資源配置能力的時期。而此次新冠病毒疫情則正在逼迫中國政府最終下定決心,以加速實施中國新舊經濟模式轉換。下一步,隨着「新四萬億」投資的落實和追加,中國經濟將按照「復工——啟動消費——新基建投資」的三部曲模式重新啟動。中國將重新調整產業佈局和投資結構,加速進行經濟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