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中國打響金融戰「疫」 貨幣和財政政策雙管齊下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武漢肺炎疫情在中國爆發以後,中國部分經濟活動陷入停滯,大量企業面臨債務償還、資金周轉和擴大融資等問題。因此,「支持配合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為金融系統的頭等大事。周三,中國央行提出了金融支持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的三點具體舉措:

一是在前期已經設立3,000億元(人民幣‧下同)疫情防控專項再貸款的基礎上,增加再貸款再貼現專用額度5,000億元。其中,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分別為1,000億元、3,000億元,再貼現額度1,000億元。

二是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至2.5%。

三是在2020年6月底前,對地方法人銀行新發放不高於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加50個基點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允許等額申請再貸款資金。

不久前,中國國務院於周二召開的常務會議鼓勵「金融機構根據企業申請,對符合條件、流動性遇到暫時困難的中小微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貸款本金,給予臨時性延期償還安排,付息可延期到6月30日,並免收罰息」。會議同時表示,「政策性銀行將增加3,500億元專項信貸額度,以優惠利率向民營、中小微企業發放」,並要求「國有大型銀行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按年增速要力爭不低於30%」。

蕭條的中國消費市場對小微企業的影響較大。圖為2月7日北京的一家商場外門可羅雀的景象。(路透社)

三方面推出金融支援措施

整體來看,中國金融戰「疫」舉措正在圍繞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要求展開,即「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發揮好政策性金融作用;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精準金融服務」。

目前,中國金融戰「疫」的方式主要有三種。

首先,政府要進行財政補貼,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中國政府一方面對生產防控疫情相關物資企業進行直接補貼;另一方面減免企業税費,延遲企業社保繳納時間,為企業提供間接補貼。中國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月24日,中國各級政府財政部門已經累計發放1,008.7億元資金用於疫情防控。

中國財政部部長劉昆在中共黨刊《求是》雜誌上發文稱,「減税降費是積極財政政策最重要的體現」,要「通過減輕企業、個人負擔,促進疫情防控、拉動經濟增長」。劉昆認為「加大資金投入,做好疫情防控經費保障,嚴謹細緻推出並落實好各項財税支持政策,是各級財政部門當前最為緊迫和重要的工作」。

其次,中國央行要保證市場流動性充足。疫情期間,部分經濟活動陷入停滯,企業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資金鍊斷裂。因此,保證市場流動性充裕不僅能夠緩解企業的融資困境,也能夠為市場增加信心。春節假期結束後,中國央行在2月3日和2月4日連續兩次共投放1.2萬億元資金,相當於降準1個百分點,極大地穩定了市場預期。

企業復產復工是恢復經濟秩序的關鍵一步。圖為年2月9日,一名身着防護服的工人正在為中國江蘇省連雲港市的一家工廠消毒。(路透社)

此外,中國的政策利率也在小幅下調。2月20日公布的1年期LPR較上月下調10個基點;5年期LPR較上月下調5個基點。中國央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人民銀行一方面要「繼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通過政策利率的引導作用讓整體市場利率繼續下行,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普惠性貨幣政策工具,像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這些貨幣政策工具,要加大政策力度」。

最後,中國各級政府要加快財政投資。疫情導致中國部分經濟活動停滯,不僅阻礙資金無法從需求端流向供給端,也導致市場預期悲觀,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熱情下降。此時,政府需要加大投資,對經濟進行託底,拉動社會需求。2月25日,中國雲南省啟動實施基礎設施「雙十」重大工程,總計投資3.6萬億元。此前,河南省和福建省也相繼頒佈2020年重點建設項目。目前,僅3個省的投資力度就已經超過10萬億元。

2月24日,中國財政部部長助理歐文漢明確表示,中國政府會「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規模,儘快形成有效投資」。中國華創證券的研究團隊預計,財政部可能針對本次疫情發行不同於以往的新品種特別國債,同時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規模將由此前市場預期的3萬億元擴大至最高3.5萬億元,其中大部分資金將投向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