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中國經濟增長動力 如何從舊動能轉到新動能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北京時間11月12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這是李克強2019年來第三次召開類似會議,會議上李克強再次提到「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中國海關總署11月8日發佈的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進出口額按年雙雙下降。其中,中國10月出口總值為2,129.3億美元,按年下降0.9%;進口總值為1,701.2億美元,按年下降6.4%。雖然降幅較上月有所收窄,但是進出口數據表明中國經濟面臨的外部需求和內部需求都十分疲軟。

此外,中國國家統計局11月9日發佈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顯示,中國10月CPI按年上漲3.8%。雖然剔除食品後的核心CPI仍是通縮,但是關係到民生的食品價格還在持續上行。同時,中國人民銀行11月11日發佈的社會融資規模數據顯示,2019年10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和新增人民幣貸款均出現大幅度回落,創下年內最低點,且新增社會融資規模低於新增人民幣信貸。

中國經濟之所以如此低迷,正是由於中國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舊的經濟動能主要是房地產市場,而新的經濟動能還沒有創建完成。因此,為了防止經濟再次落入舊動能的循環之中,中國政府能夠採取的經濟刺激強度有限。頻頻召開的經濟座談會主要是為了形成政府、專家和企業之間的共識。

房地產行業是中國經濟的「舊動能」。(新華社)

曾經的中國經濟:成也房地產

要正確認識中國經濟形勢,就必須從房地產行業談起。2017年之前,房地產行業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某種程度上,房地產市場曾經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

財政方面,地方政府通過「賣地」獲得資金,然後用於投資基礎設施建設;隨着基礎設施的完善,附近土地價值上升,「賣地」的收入隨之增加;最終「土地財政」形成閉環。

供需方面,住宅價格上漲促使剛需購房者入市,其產生的賺錢效應同時引發投機性需求;在居住和投機的雙重需求推動下,房地產行業及相關行業繁榮發展,拉動就業和投資,使居民和企業受益,並使需求進一步擴張;最終房地產市場發展輻射整個經濟。

資本方面,銀行及「影子銀行」體系提供的資金通過房地產市場在政府、企業、居民之間形成循環;房屋升值形成優質資產,抵押之後資本繼續流入房地產市場,增強貨幣的乘數效應;最終超發的貨幣在房地產市場形成「蓄水池」。

中國超發的貨幣部分在房地產中沉澱。(新華社)

曾經的中國經濟:敗也房地產

然而,房價的過快上漲導致市場價格扭曲,市場資源無法有效配置。簡單來說,房地產市場提供了一種低風險、高收益的資產,在同樣風險條件下,任何產業部門都無法與房地產市場形成競爭。這就導致了企業部門、居民部門紛紛投資房地產市場,即市場資本和資源向房地產行業傾斜。

這種看似完美的發展恰如資源類國家面臨的「資源陷阱」。在涸澤而漁式的開發下,房地產價格暴漲,引發居民部門負債率攀升,並導致其他產業部門失去創新動力,紛紛加入房地產開發的行業。

當整個社會圍繞房地產資源運轉時,中國政府推出的改革在巨大的慣性下難以施展。例如,中國政府在2015年提出的「深化國企改革」、「去產能」、「中國製造2025」等措施因為正趕上房地產市場新一輪爆發而變得舉步維艱。同時,巨大的阻力也讓中國政府意識到,想要推動改革就必須遏制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勢頭,即使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

房價上漲過快造成市場價格扭曲,形成資源錯配。(視覺中國)

如今的中國經濟:尋找新動能

2017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九大」會議上表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此後,中國政府對經濟增長的容忍度出現明顯變化,經濟政策從追求增速轉為追求高質量發展,從需求側調控轉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經濟擺脱對房地產市場的依賴過程中,中國政府打算在產業升級和互聯網經濟中尋找新動能。

從供需角度來講,中國產業在中高端製造業的滲透率較低,產業升級後面對的市場需求空間巨大。此外,產業升級造成低技術工作流失的崗位可以由互聯網經濟帶來的服務業(例如快遞行業、外賣行業、直播行業等)崗位彌補。整體來看,企業部門與居民部門能夠在經濟轉型中找到新的定位。

然而,產業升級和互聯網經濟並非房地產行業的完美替代品,其無法在財政和資本方面形成類似房地產市場一樣的中介作用。

離開房地產後,中國經濟缺乏新動能。(視覺中國)

如今的中國經濟:財政困局

財政方面,抑制房地產市場意味着地方政府賴以生存的「土地財政」失效。失去了土地收入的地方政府赤字高企,沒有財力繼續大規模推動基建、落實改革措施。同時,地方政府此前底氣充足的借貸行為突然失去了依仗,導致負債壓力驟增。

地方土地收入的缺失只能通過税收補充,但是地方財政的税源本來就少,缺乏改進空間。為此,中央政府重新改革了税收分配方案,2018年將地方税收機構與國家税收機構合併,地方財政從依賴土地轉為依賴中央。

即便如此,中國中央政府一時間也無法填補「土地財政」的巨大缺口。隨着經濟下行的壓力不斷增大,中國還要推行「減税降費」等政策,導致本就捉襟見肘的財政更加侷促。

值得慶幸的是,目前中國税收體系有很大改革空間:一方面中國地方徵税系統徵收率較低,導致法定税率和實際税率脱節,徵收體系統一後,國家的税收徵管能力將得到加強;另一方面,此前中國税收圍繞產業發展制定,隨着社會財富積累,未來需要圍繞財富再分配進行改革,空間巨大。

當然,由於目前經濟形勢不佳,容不得政府大刀闊斧改革,中央和地方財政一時之間難以寬裕,未來大概率需要持續「借錢過日子」。

資本市場在新舊動能轉換中需要發揮更大作用。(視覺中國)

如今的中國經濟:資本困局

資本方面,中國融資市場已經圍繞房地產市場形成了龐大的銀行借貸和影子銀行體系,資金通過房地產行業在居民部門、企業部門和政府部門間流動。互聯網經濟曾嘗試替代房地產行業,通過創新獲得超額回報,吸引資本流入。在政府的推動下,共享經濟、互聯網金融得以迅速發展。

可惜,互聯網經濟發展過快,既缺乏技術基礎,也缺乏監管規範。共享單車和P2P融資平台很快陷入危機。對此,中國政府一方面加速出清破產的共享單車企業和不合規的P2P融資平台,另一方面提出發展「區塊鏈」產業,為互聯網經濟開發能夠解決信用問題的關鍵技術。

事實證明,目前互聯網經濟下誕生的各類創新型產業的風險收益水平難以和房地產行業相比。在一批企業遭遇失敗之後,高風險的創業項目已經難以打動愈發謹慎投資者。因此,吸引力下降的互聯網經濟無法起到資本「蓄水池」的作用。

在此情況下,中國政府轉向資本市場,提出了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口號。在具體措施上,中國對內推出科創板,改革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對外開放金融服務業引入經驗與競爭。

未來,中國資本市場將替代房地產市場成為溝通居民部門、企業部門和政府部門的載體。而在此之前,為了防止「大水漫灌」重新激活房地產市場,中國政府即使在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也必須堅持貨幣政策的適度與精準。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面臨的經濟困境是剝離畸形房地產市場所必須經歷的痛苦。經過近幾年的探索,中國已經找到了經濟增長新動能的大致方向,產業升級、財税改革、資本市場改革都在推進之中。雖然新舊動能轉換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中國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