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拆局】負利率時代 全球投行「一葉知秋」
暑熱尚未褪去,而全球經濟已經顯出一絲秋涼。隨着美國發起的貿易戰不斷升級,以及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世界經濟正在陷入衰退。一向習慣於在資本市場上推潑助瀾、利用經濟波動賺取超額收益的投資銀行和金融大鱷,正在為自己的貪婪和對世界經濟的「敲骨吸髓」而嘗着苦果。
進入6月份,世界各國為了遏制衰退、刺激經濟,爭相下調利率。澳洲央行主動下調基礎利率四分之一厘至歷史最低的1.25厘;韓國央行三年來首次減息,將利率下調四分之一厘至1.50厘;土耳其央行決定將利率大幅下調4.25厘至19.75厘;俄羅斯央行宣布減息四分之一厘至7.25厘。甚至就連本已為負利率的歐盟也未能倖免——歐洲央行計劃在9月繼續減息至-0.5厘的歷史最低位。
恐陷入進一步衰退
7月31日,美國聯儲局宣布減息,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四分之一厘,到2厘至2.25厘的水平。美國的減息再次引起市場對全球經濟衰退的恐慌,連鎖反應隨即發生。世界各國都想通過減息來刺激更多資本流向自己,然而這種競爭性的全球性減息,不但讓誰也沒佔到便宜,反而使全球經濟進一步陷入衰退。
目前,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不僅歐盟、日本的基礎利率早已轉負,若按實際經濟的通脹率進行調整,全世界大多數經濟體其實都已進入「負利率」時代。
今年4月以來,包括巴克萊銀行(Barclays Bank)、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花旗銀行(Citibank)、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以及滙豐銀行(HSBC)在內的國際投資銀行巨頭都已感受到了經濟衰退帶來的「寒意」。投資的萎縮和交易量的下降導致各家投行的收益大幅下降,再加上世界各國減息潮的來臨,導致債券收益進一步萎縮,甚至出現大量負收益債券。
貝萊德(BlackRock)投資研究所的研究報告數字顯示,目前,約三分之一發達市場的政府債券和投資級債券已經沒有收益可言,而全球負收益率債券總額約為17萬億美元。
業績大幅下滑逼迫各家投資銀行進一步削減成本,甚至不得不大規模裁員,縮小營業規模,以應對即將到來的危機。今年以來,巴克萊銀行和法國興業銀行等投行已經累計裁員超過三萬人。投行的經理們和貪婪的金融大鱷正在為自己之前的冒進付出代價。
實際上,在2008年金融危機過後的十年裏,由於世界各國採取量化寬鬆政策,以及各國政府紛紛出手救市,一眾國際投行並未受到應有的「懲罰」,反而在全球範圍加速擴張。大量品質堪憂的企業被投行包裝成高成長型企業,進而兜售給投資者,從中賺取高額傭金。與此同時,投資銀行家們還通過大量買入企業股票、債券等,再通過複雜的計算,包裝成各類投資產品,出售給不知情的投資者,從中賺取息差。
監管鬆懈 資本流向改變
儘管在過去十年,各國的監管機構紛紛加強監管投資銀行,成功令到2008年至2015年投資銀行業的槓桿率大幅下降——從接近30倍的水平下降到了20倍,甚至10.3倍。然而,隨着經濟刺激的需要,以及政客們為了獲得金融財團的支持,逐步解除了對投行激進業務的「封印」。尤其是2017年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後,更開始全面放鬆對投資銀行的監管。
面對高企的政府債務和肆虐的金融投機,特朗普政府不僅沒有採取積極措施來解決問題,反而進一步舉起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棒,與歐洲、日本和中國打起了曠日持久的「貿易戰」。這無疑使得世界經濟雪上加霜。
對此,時任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曾經斷言:「美國在放鬆金融監管方面的政策舉措,將對全球金融監管和全球資本流向產生重大影響。」
果不其然,解除「封印」後,各大國際投行的槓桿率便開始逐年上升,部份投行的槓桿率甚至已接近金融危機前的水準,其資本構成也愈發激進,各種債券在其總資本中的佔比亦逐年上升,已經接近危機前約30%的水準,而現金在其總資本中的佔比則又一次下降到10%以下。尤其是美國的各大投行,其規模和吸金能力正加速增長:從2015年到2018年間,花旗銀行、摩根大通、高盛等投行的資產增幅都在11%以上,營業收入也增長了逾30%。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洲投資銀行及其實體經濟。在美國投行和資本市場大肆吸金的同時,歐洲的投行卻陷入衰退。2015年至2018年,德意志銀行總資產縮水13%,從1.77萬億美元下降到1.54萬億美元,營業收入也下滑了9.8%;英國巴克萊銀行總資產縮水12.7%,從1.65萬億美元下降到1.44萬億美元,營業收入也下滑了23.2%;法國興業銀行儘管資產增幅基本持平,但是營業收入卻大幅下滑45.7%。由此可見,英法德三國的投資銀行都在失血。
儘管人們習慣於將歐洲投行的整體失敗,歸因為歐盟對投行監管過嚴,或是企業內部的粗放管理和具體項目的投資失誤,但不可否認的是,全球資本流向的變化才是根本性原因。在美國放任自身金融資本無限膨脹時,一洋之隔的投行又如何能夠自保?歐洲投行的基金經理們用盡渾身解數——又是加大股權激勵、又是增加獎金,希望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引入更高風險的產品,甚至前往美國開拓市場,但最終都只是飲鴆止渴,難挽大局。
在巨大的困境之下,7月7日,德意志銀行不得不宣布規模高達74億歐元的重組計劃,並表示將裁減近四分之一、即1.8萬名員工。同時,德意志銀行退出全球股市交易業務,以及縮小其他業務的規模,以此來減小公司的風險和成本負擔。
隨後的8月1日,巴克萊銀行也公布了削支和裁員計劃。巴克萊銀行在公布季度財務報表時表示,「今年以來的商業環境明顯面臨挑戰」,公司不得不通過縮減開支來渡過難關。
從損人利己到自食其果
當然,最受傷害的還是全球經濟。放鬆監管後的「華爾街狼人」,顯然沒有辜負政客們的「期望」。在全球實體經濟依然羸弱的情況下,他們通過資本的大幅擴張和債務的打包重組出售,迅速實現了美國資本市場的興旺。然而,在股價節節攀升的背後,其實是金融資本對實體經濟及國家財富的又一次透支。就在特朗普上台、美國股市大幅攀升的同時,美國聯邦債務總額也在大幅增長,目前已累計高達近23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預計在2019年至2021年間,其債務總額將會再增加4.78萬億美元。
巨大的債務和利息成本不僅吞噬了全世界的經濟復蘇成果,也在掏空着美國經濟。2018年,當新興市場國家紛紛出現危機、歐洲經濟也開始陷入衰退後,美國經濟亦出現增速放緩的迹象。然而,面對高企的政府債務和肆虐的金融投機,特朗普政府不僅沒有採取積極措施來解決問題,反而進一步舉起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棒,與歐洲、日本和中國打起了曠日持久的「貿易戰」,這無疑使得世界經濟雪上加霜。
世界銀行預測,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放慢至低於預期的2.6%,未來十年將成為繼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增速最慢的十年。
為了刺激經濟增長、挽救各國的債務危機,全球將在今年下半年陷入新一輪的減息潮。尤其是市場預期美國聯儲局將於9月作年內第二次減息,說明即使是美國,亦難掩實體經濟的衰退。這一輪的經濟衰退,相信就連美國的投行也難以倖免。正所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據知情人士透露,摩根大通、花旗銀行和高盛等美國大行正計劃在業績不斷下滑時,實施裁員措施。
世界經濟正陷入一場惡性循環,更多負利率的出現將再次讓國際投行們陷入經營困境。然而,究竟哪個是因、哪個是果?面對各經濟體對金融資本的放任與各個國家間的「囚徒困境」,在全球經濟高度協同的今天,要想損人利己、「獨善其身」,已經沒有可能。
上文節錄自第176期《香港01》周報(2019年8月19日)《負利率時代 全球投行「一葉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