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遇上粵劇頭飾手藝 傳統技巧融入時裝
香港文化博物館邀請五位年青時裝設計師及藝術家,聯同傳統工匠把時裝與傳統工藝結合,創造出獨特的時裝系列。香港01是次訪問了其中一對組合──時裝設計師張美儀(Meiyi)及粵劇頭飾師傅周燕雲,看看跨界合作擦出怎樣的火花。
周燕雲師傅住所門外有一個大櫃,櫃上疊着高到天花的膠盒,而裏面儲存的統統都是她十多年來親手製作的粵劇頭飾。Meiyi已經不是首次上來周師傅住處學習。「我十多年前開始做吧。我從前是幫工廠拿貨辦的,經常上深圳工作。但一直喜歡粵劇又貪靚、bling bling的感覺,所以把孫兒湊大後,便出來『玩』。」
攝影:梁鵬威、陳嘉元,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周師傅口中的「玩」,是做大戲和製作粵劇頭飾。她一面拿出美侖美奐的頭飾作品出來給我們拍照,一面說:「大部分做粵劇的人最初都是鍾意佢閃閃令。最初我先學習做頭飾,後來更學埋做大戲。頭飾跟某師傅學習,也會上廣州跟親戚學,有些已經不在人世了。其實我好細個就想做頭飾,自己摸索了一段時間,2002年才找師傅認真學。師傅覺得我做得不錯,推薦我去康文署教別人,須先經老一輩的師傅認同呢!」跟西方那套設計學不同,周師傅說粵劇頭飾不用學畫圖。「我本來已經略懂一二,已經會去買料回家扭吓拼吓,只是沒有他們造得那麼專業而已。後來加入了《劍心粵劇團》,之前是玩票心態,後來才認真起來。只是著名師傅陳國源都說我OK,叫我不要浪費。」周師傅又會造又會演,那麼是否必須了解劇中人物身分才能設計頭飾的款式,她笑笑說:「粵劇有一句話叫『寧戴錯,莫戴破』,最緊要係靚!」
時尚與傳統的共同語言
今次合作,Meiyi說是康文署旗下的文化博物館撮合她們:「策展人給了一批傳統工藝師傅的名單給我。當然我不認識他們,只是憑他們的專業來選擇,其他我都覺得離時裝太遠,很自然選了與打銅(陸樹才和陸強才)和粵劇頭飾師傅合作,性質上比較接近。而且執行上比較容易。時裝的fine jewelry造工很複雜,而跟粵劇頭飾的組合也是很似的。我很想知道如何將平平無奇的物料,靠一雙手弄啊弄便造成如此立體美麗,根本上粵劇中那些古代佳人佩戴的就是當時的珠寶,現在的只是戲劇化的版本。」周師傅馬上取出一套多年前從上海搜購回港的古董銅製粵劇頭飾,更表示後悔沒有把另一套也買下來,如今已經升值十多倍,價值十多萬人民幣:「以前是用水鑽做,比現在的美得多。這套古董被大陸的原持有人留起了一塊菊花,真討厭。那時我不識寶,應該買下另一套羽毛做的。如今已經沒有人會做,因為太殘忍了,把雀仔的羽毛逐條拔下。」
今天周師傅對製作粵劇頭飾還有沒有熱忱?「看戲時會參考別人的設計,然後回家再改進自己的作品嗎?現在不會了,幾廿歲。我依家睇得好淡,自從腳部做了手術後都不演戲了。如今很多人學了幾堂就出去教人,學了一點皮毛就以為好叻了。我就看化了。」這時Meiyi反駁周師傅:「唔係喎師傅,你不是剛剛才去完日本回來嗎?還說去搜集髮簪呢!」周師傅笑笑口又興奮地說要拿出珍藏的寶物給我們欣賞。「我最喜歡去日本旅遊,每次都買髮簪髮飾,回來再研究如何將之融入粵劇頭飾設計。」周師傅分享她的頭飾時,總是笑逐顏開,然後,她又拿出另一套極其複雜的民族頭飾出來分享,「這是我去大陸旅行時買的,是少數民族戴的,才40幾元人民幣。有些會拿來戴,但更多是買來收藏,也會受到啟發做出新的頭飾設計。其實手工對我來說沒有困難,但近年材料愈來愈差,大陸人偷工減料,未必做到以前的質素。」Meiyi指出,今次的困難在於把戲劇化和舞台用的設計和物料放入不同標準的時裝之中:「時裝製作可以利用工藝的設計,但要改變量產的材料和方式,否則無法標準化質素,但質感始終不像手工。我的設計也傾向簡約,戲劇化的設計必須簡化後才可以放入時裝設計之中。」
難以打破的山頭主義
今次文化博物館希望在展覽期間擺賣一些周師傅的作品,細想之下周師傅卻放棄了這個想法。「在建議分帳比例之下,我實在沒有誘因去賣,人工材料成本那麼高!我平時才賣1,500元一套,還要是訂製呢!我珍惜自己的手工,於是打算放棄了。」當Meiyi反問為何不提高售價時,周師傅道出了傳統工藝與時尚行業、乃至現代商業社會的矛盾。「不可以賣貴啲啊!我們全行都是賣大約1,500元一套,複雜的大約是3,000元。你知道在我們這種中國傳統戲行,如果提高價位,會被同行冷嘲熱諷呢!內行人都知道價,我賣貴會被人鬧的!」
這也許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無法透過普及化而傳承下去的原因,同行的妒忌心太強。相對西方社會,雖然同行仍是敵國,但內部競爭內部解決,基本上還是將同行當成是一個整體的社群,必要時將整個社群向外推廣,例如時裝周、時裝展覽等活動,常常看到一位設計師捧另一位設計師的場,即使是香港也有時裝設計師協會為他們爭取公共支持。或許粵劇戲行仍然抱着舊日的山頭主義,以致還是一盤散沙,無法健康發展。期望策展人能多多穿針引線,讓傳統的文化傳承者可以多點接觸不同的界別,從而擴闊各方的視野。
關於對今次展覽的期望,Meiyi說:「我將展出7套衣服,裏面用了師傅教我的技巧,但放入衣物之中。因為我再做頭飾是沒有意義的,我好難做得比她好。我把扭曲物料(如銅線)的手法用來扭花,色彩變得更時尚的,可以達到現代感覺。希望大家知道香港有很多好的時裝設計師和傳統工藝,絕不差於其他地方。」
Meiyi Cheung(張美儀)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碩士、香港理工大學時裝設計學士。曾獲IDA 2014國際設計大獎、年度時裝設計大獎及年度時裝設計師大獎。今年獲提名並打入2015 / 16國際羊毛局設計大賽的女裝組亞洲區香港代表。於2013年,Meiyi以WHOSTHAT品牌創作她第一個時裝+藝術系列,通過與藝術家合作項目,把藝術元素注入時裝糸列中。Meiyi的設計理念是「設計無界限」,令她成為遊走於時裝與藝術的設計師,北京的四季酒店亦可找到共10幅她的畫作。
周燕雲
自幼喜歡粵劇藝術,對其頭飾設計興趣尤深。從前在本地旅行袋工廠工作,50歲後,當孫兒長太了便全身投入粵劇專業。除了學習製作粵劇頭飾,也踏出虎度門,師從梁森兒,主理劍心粵劇團的頭飾外,也為劇團粉墨登場。近年進入半退休狀態,閒時為康文署在高山劇場、文化博物館等開班教授頭飾製作,亦周遊列國找尋設計靈感。
「衣 + 包 剪 揼」展覽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
日期:2016年9月24日 – 2017年2月6日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