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設計師彭星凱:想寫一本誠懇的書
英文有句諺語:「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意即不要用書封面斷定內容。但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每天有成千上萬的新書推出市場,如果封面設計不能簡單直接展示書的重點,給人醒目的第一印象,相信亦會令讀者卻步。《吃書的馬》為台灣平面設計師彭星凱從2009至2016年的作品選集,是一本設計人自我回顧並與他人一同審視設計的書,不但展示彭星凱的設計美學,亦記載了他的創作心路歷程。
攝影:龔嘉盛
主張放下書本 體驗世界
1986年在台灣出生的彭星凱以簡約優雅的設計風格見稱,曾設計文學、哲學、小說等不同類型的書籍,將內容抽絲剝繭,以精準的視覺語言呈現書的重點,年紀輕輕已獲獎無數。讀者對其書本設計評價也很高,諸如「簡潔清晰的分類感」、「強力的設計字體」、「沉思的過渡頁」等。
《吃書的馬》前半部展示彭星凱的書籍和字體設計,後半部提及他的創作意念及設計時遇到的困難。最有趣的是記錄了他與多位平面設計師、編輯和作家的對話,討論對書籍設計的看法。設計不單講求創作者的思維和美學手段,設計師須與作者、編輯及印刷商合作,考量多方觀點。彭星凱說:「我想寫一本誠懇的書,它是我認識世界的方法。」
彭星凱在講課時被問到「做書之前是否需要讀完一本書」,他認為設計師的工作是將書的內容凝縮成一句話,再將它具體地表現出來,封面才會有重點。他有幾次讀過書稿後,情緒太多,不知怎樣開始設計。他認為設計師不是負責整理文本情緒的人,要依賴編輯指引方向,將情緒帶出結論,才會變成讀者看到的東西。他批評台灣的設計教育以培養廣告人為出發點,只求畫面的故事性,不重視設計概念,很多台灣公司亦視平面設計為門檻低、技術簡單的行業,視設計者為排版員,一點也不尊重設計者。書中,他引用日本著名平面設計師原研哉先生的一句話作結:「將已知的事物未知化後,嘗試挑戰其真實性,才能對其更深入瞭解」。他希望讀者及新晉設計師可以拋下書本,用自己的方式去體驗世界,建立獨有的設計哲學。
自稱「吃書的馬」 生動展示作品
《吃書的馬》在淺灰色的書封面上印有抽象圖案,圖案由多個淺藍色小方格所組成,幾何形狀像匹兩腳凌空跳起的馬;在封面的左下方,加上「:P」和「:M」兩個表情符號,前者代表「看來很好吃的樣子」,後者表示「來咬一口」,給人一種親切可人之感,又以跳脫清新的字體表達「吃」的意思,與抽象的馬匹不謀而合。封面的最下端則有小字寫着「書設計是體現一個文化接收訊息的方式」,直接指出書的主旨。彭星凱沒有解釋他為何自稱「吃書的馬」並以此為書名,但意思大概是說他在超過10年的平面設計生涯不斷向前奔跑,像一匹以書為食物的馬一樣,在設計書的過程中摸索出自己的美學。
本書所收錄的作品以書封設計為主,為避免排版像書的封面目錄,大多以一個新的角度重新拍攝,並在作品之間留有合適的空白,令讀者不易感到視覺疲乏。作品的次序重新編排,不以創作年份為序,去敍述他的設計故事。
書以小說《女兒》的封面為開首,淡淡的粉肉色肢體配上「女兒」二字,表達出小說既性感又脫俗的風格,同時為《吃書的馬》一書定下了大膽創新、優雅簡約的調子;其後是與大自然有關的封面設計,展現出黑白的浪濤洶湧、石頭紋理的景觀,混合簡單的幾何圖案。
翻閱全書,不難察覺作品的編排由較複雜的幾何結構開始,慢慢地走向簡約的符號。他在舊版《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的封面上,畫了17個暗花圓形,他解釋創作意念:「簡單的符號指示了圖形的滾動方向,像是解謎遊戲中小小的暗號,讀者一旦發現,就會覺得很有趣。沒有用到任何困難的軟體技巧,僅以幾何造型與基礎美感邏輯延伸完成……」到設計《不想工作》散文集時,運用的是極簡的文字和符號,僅在黑色封面上寫上四個大字:「不想工作。」負空間運用得宜。
內藏信紙 向讀者真情剖白
全書用10種紙去印刷,在作品單元用較厚實、明亮的米白色或淺灰色紙張,簡單的載體襯托出作品獨特之處。最特別的是書籍設計作品《等待》,用實際的、較粗糙的薪傳瑪芬紙印製成拉頁,配上燙金的抽像圖案,不但重現真實書本內頁的感受,亦多了一層貼心的隱喻。在後半的文字單元,為了區別書的前後脈絡,刻意選用輕薄的米黃色紙張,讓讀者的焦點由圖像轉到文字上,可感受到文字的温和厚實 。
本書內藏一封信,沒有訂裝,在薄紙上以簡單的儷宋體文字訴說沉重的寫書意圖。作者說寫書的過程並不順利,又真情剖白:「我一直企圖以分享為名義包裝自己的作為,掩飾我的傲慢與城府,這件事毫無遮掩地被人看在眼裡」。這封突如其來的信,抽離作者所有裝飾的意圖,打破讀者的直線閱讀期待,用私密的語言連繫作者與讀者,猶如情人在耳邊細說心事。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