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KODW】智能科技融入建築設計 水管屋解決土地問題?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談香港衣食住行當中,相信香港居住問題及土地短缺的問題已非新鮮事。根據2018年的調查,在亞洲5大競爭城市,包括香港、新加坡、台北、上海和北京,本港人口密度遠高於其他4個城市,每平方公里「塞滿」2.59萬人!然而,當全球各大城市都正準備踏入宜居智慧城市(Liveable Smart City)的時代,香港還有空間發展與改善嗎?其實早於2001年時,本地的建築師已經提出新的建築理念,利用科技結合設計改善生活。

對於宜居智慧城市這課題中,本地建築師及科建國際集團創辦人羅發禮 (James Law) 就曾作出過不少分享。科建國際於2001年創立,當時就提出Cybertecture的建築風格,意指運用嶄新的設計思維糅合科技去創作,範疇包括建築、室內設計、藝術雕塑、數碼技術與工業設計等等,至今18年來完成的項目遍佈國際都市,包括香港、迪拜、阿布扎比、莫斯科、孟買和北京。James指出他們的理念:「每一位建築師,都會有自己的獨特建築理念,累積不同的經驗,將理念慢慢轉化,由小項目發展成更大型,由解決人的問題、消除生活上種種不便,再到連接社會。」

James Law提到香港的問題,點出房屋供應是一大挑戰。

James Law:「隨著科技不斷發展,現時只要一個電腦軟件的協助,就能將意念迅速地畫出來,可惜即使最精美的設計圖,也只是概念,問題在於如何實踐。」

早前於KODW上,James Law談到香港的問題:「眼前房屋是一個頗嚴重的問題,大家在住屋問題上面對很大的挑戰,於是就有了『水管屋』(OPod Tube Housing)的出現。名字中的『Pod』指『具互動性的小屋』,設計旨在配合當代都市人流動多變的生活模式。」水管屋的大小為100平方英尺(約2.8坪),能夠容納一至兩人居住。水管屋的外殼是現時廣泛運用於輸水和保護電纜上的混凝土水管,由於水管是現成物料,生產過程很快,加上水管屋使用的鋼筋混凝土硬度高,能防火和隔熱。他再補充「最大優點在於靈活性,不論天橋旁,還是空地,也可以放置水管屋,而且可以搬至其他地點,在重重鐵架下疊成多層,甚至可形成一個小屋苑模樣。」

「水管屋」可以靈活配置,或許是解決香港土地問題的可行之選。(©James Law Cybertecture)

香港雖然是一個國際大都會,卻地少人多,要發展成智慧城市,要面對不少困難, 或許James Law所提出的Cybertecture建築風格以及「水管屋」,是一條新的出路?

想認識設計與創新如何為社會創造價值?不要錯過設計營商周(BODW)2019,將會有更多專業講者作出分享,現在已經接受登記,更可享有早鳥優惠!即上:bo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