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青年人不滿因上位不成?
近月出了幾本分析世代問題的書:《階級世代》展示美國富裕家庭小孩的資源愈多,貧窮小孩的前景就日益黯淡;《下流老人》揭示日本社會停滯,貧窮長者增多;《社會為何對年輕人冷酷無情》的作者則擔憂,日本有更多青年不能找到穩定工作,難以成立家庭,社會崩壞。香港也不遑多讓。
政府以至全社會也在問,什麼因素導致青年人不滿,以致把不滿化為抗爭行動?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近年調查香港青少年的社經環境變化,以及對社會議題的觀感。《躁動青春》輯錄研究結果,並作深入訪談,細緻描述青年人不滿社會的原因及表達方法。
本書作者檢視「上位不成」能否解釋青年人的政治表態。他們發現,在20至34歲的受訪者當中,愈對發展機會不滿意,會參與示威遊行及投票的比例愈高;只參與示威遊行而不投票的受訪者,對發展機會滿意或不滿意的比例相若;而兩種行動都沒有參與的青年人,對發展機會的滿意度沒有偏向。結論是,對發展機會是否滿意,未能影響受訪者的政治參與程度。
研究倒發現,認同香港人身分,或者擁抱後物質主義價值(例如言論自由、着重思想創意多於金錢)的青年人,示威遊行和投票都參與的比例較高。不少人認為社會富裕、就業機會充分,會減少市民不滿,但雨傘運動卻正值經濟增長之時。可以想像,假若經濟轉差,民怨只會更大。
該書還討論了幾個範疇,例如大學女多男少愈來愈明顯,男生流入職業訓練;不少青年人在高樓價(還未計學債)之下,仍渴望置業,將要面對更長還款期,甚至動用父母積蓄。末章記下三位少數族裔青年的故事,他們在香港讀書,但因為中文差,難以升讀大學,工作也受僱主剝削,同工不同酬。研究者建議大學不應規定他們大學時要取得指定中文考試成績,以及減少歧視排斥。
中、老年人容易把世代問題簡化為青年問題。從這本書可見,青年問題很多時候是社會制度促成,是資源和權力分配未能調和所致。這需要不同世代、不同階層的人尋求共識,及早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