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專題】全職爸爸 香港家庭新趨勢?

撰文:梁蔚澄 黃慧雯
出版:更新:
隨着社會和經濟環境的轉變,性別的規範亦有所改變,近年多了男性甘心放棄事業發展,全天候在家照顧孩子、煮飯、洗衫,當上全職爸爸,這反映着傳統家庭的男女角色真的轉換了嗎?政府又需要作出支援嗎?
(余俊亮攝)

全職爸爸屬短期 其後多重投職場

在媒體上及一些受訪的全職爸爸大多是具有一定經濟能力,屬70、80後的中產家庭。嶺南大學陳效能教授,以研究香港文化、性別研究、婦女就業和家庭問題為主要範疇,她說:「其實香港主要的情況都是,父母學歷較高、中產,但其實工作的行業也很重要。這類家庭比較容易由爸爸做全職家務料理者,是因為他們有資源去做,亦好少長期放棄工作,通常會等小朋友入讀小學後就會返回職場。」

 

現時無論在商場或公共場所的育嬰設施,多設在女廁內,男士帶小朋友就不能使用這些設施。(余俊亮攝)

雖然根據政府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男性作料理家務者的人數為1.2萬,2015的人數已升至1.69萬,顯然有上升趨勢,陳教授亦補充說明,在料理家務者的人口中,其收入是屬中產的界別,是少之有少,因此全職爸爸可算是極少數,她有朋友當了一年全職爸爸後已重投職場,一般不會維持很長的時間。相反,屬中產,學歷高的女性,若衡量家庭收入後,丈夫的收入已經能夠支撐一個家庭,在當全職媽媽後便不再重回職場。

嶺南大學社會科學(榮譽)學士課程主任陳效能教授。(葉時璋攝)

性別觀點主流化 推動兩性平等的社會

可是,在現今的社會上,有些爸爸卻承擔多了照顧孩子的責任,政府又可作怎樣的支援及協助?陳教授解說,其實於2002年,婦女事務委員會已開始推行「性別觀點主流化」,並制訂性別主流化檢視清單,以協助政府在各政策局及部門制定政策和服務能夠充分考慮男性和女性的需要和關注。雖然稍有改善,但設施仍然不足。她說:「當設施不足,其實會影響人行動的意欲,如在商場內,爸爸不能陪囡囡入洗手間,兩三歲都算,但囡囡六、七、八歲了,爸爸也沒理由帶女兒入男廁吧。因此,爸爸在下次出街時便很大機會說,要媽媽帶囡囡去街。」

曾任職會計師的Iris育有兩名女兒,現為全職媽媽。(江智騫攝)

辭工湊仔當全職爸爸,女性怎樣看?

「我覺得男女都能勝任這個家庭岡位,但要當全職爸爸要視乎男性的性格及取向,在這個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社會,並非所有男性也能接受,他們的自尊心有時比女人更脆弱,若留在家反而更容易產生磨擦。」

 

 

Vanessa曾任應用行為分析老師,現為全職媽媽。(鍾偉德攝)

「丈夫曾考慮當全職爸爸,但我覺得他心理上未必能調適,因為男性面對的角色轉型比女性有更多的考慮,更大的掙扎,加上小朋友的家長圈子以媽媽為主,爸爸很難參與其中,這無形中令孩子失去社交的機會,經過多方面的考慮之後,最後決定我辭職當全職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