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遊走巴黎聖馬丁運河區 「好玩的都在這裡發生」

撰文:蔡燕麗
出版:更新:

巴黎的第11區,在去年因恐襲而登上國際頭條之前,本來就從不出現在旅客的地圖之中。位置剛好在第3區(也就是佈滿潮流精品店的Le Marais)旁邊,好幾年前抵受不住租金壓力的店主以及年輕住戶,早就遷移到當時仍是聲名狼藉的第11區;讓本來充斥異國移民與破舊房子的街道,漸漸成為巴黎另一塊的潮流區域。胡亂散步仍可以找到驚喜,甚至還保留了一點詭異與神奇──這不就是我們似曾相識的巴黎?
攝影︰曾梓洋 

除了香榭麗舍大道和羅浮宮一帶的那種擠擁繁華,走在巴黎中心的街道,本來就很少熙來攘往的場景。但對於巴黎一般的寧靜準則來說,平日的11區,實在算得上是「真.寧靜」。

恐襲後,11區到處看見象徵和平的彩色旗幟。

比真正的巴黎更巴黎

Margi是Le Comptoir General的經理,認為破 舊的11 區更有巴黎精神。

11區與別不同的,就是擁有一條源於1802年的運河──Canal Saint Martin(聖馬丁運河)。但與巴黎舉世聞名的塞納河最大的分別是,聖馬丁運河絲毫沒有前者的綺麗浪漫氣息。連接運河兩邊的五道橋由鋼鐵製成,橋身滿佈塗鴉,過路的青年坐在橋上的梯級喝啤酒聊天;經歷過寒冬的運河在到訪時仍處於乾涸狀態,暴露了不少堆積在河底的垃圾。如斯的巴黎,想必是許多人都從沒想像過的。

「我喜歡這區,比起那些造作的景點,這裏更像真正的巴黎。」站在眼前是身形魁梧的Margi,是Le Comptoir General的經理。決定開口與他攀談的一刻,確實需要一點勇氣。要形容這個地方,還真要花一點力氣──首先它沒有明顯的入口,在運河旁邊一條隱蔽迂迴的小巷,你先要壯着膽深入前進,然後慢慢聞到遠方傳來的異國音樂與香氣,你就找對地方了。外牆佈滿攀藤植物,內裏也一片漆黑,內外一股陰森感覺。穿過老牆紙與舊木板組成的走廊,迎面跑來一群小孩,來到了由許多怪異家飾組成的餐室。至少,香味是誘人的。「這裏由一群非洲裔巴黎人創立,菜單上都是家鄉菜,從音樂會、古董店、放映會、時裝騷……總之有趣好玩的都會在這裏發生,沒有什麼界限。」

從廚師到外場,清一色是非洲裔人士,播放的也是充滿非洲節拍的聲音。裝潢從法式懷舊到異國風情,風格混雜得無法梳理,每個角落都是讓人駐足入神的風景。「我們大部分都在巴黎土生土長,並無半點想要緬懷家鄉的意味。巴黎從百幾年前已經蘊藏着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文化,但有時這些文化並不為大眾所認識、甚至被邊緣化;我們希望建立一個平台,讓不同文化有平等的基礎去展現它們的可愛之處。」

不只是餐廳,又不是單純的店舖,晚上更像是前來跳舞、聽歌、喝酒的地方,Margi乾脆將這個「什麼都是、又什麼都不是」的地方起了個別名:Ghetto Museum。到訪當日卻坐滿了打扮入流的年輕家庭,周末提供的是自助早午餐,大大塊非洲烤雞配地中海小米或白米飯,盛在港人倍感親切的彩色塑膠碟上。卡在異國味道與一片喧嘩聲中,突然覺得自己一下子從高雅的巴黎逃到「爛笪笪」的柏林,時空如此奇幻。「美輪美奐又帶點勢利的是一種巴黎,開放率性又帶點瘋狂的又是另一種巴黎,就像這裏。」

小巷中青年正在踢足球,11 區就是有巴黎市中心失落了的生活感。

漫遊者復活

外貌古舊的Artazart,座落在聖馬丁運河區已 經13 年。

在11區的小街遊走,不難理解為何這裏會成為小店與遊人的「避難所」:幾步一家咖啡室,雜亂無章的精品、古董店,每個轉角都會遇上不知名的驚喜。比起漸漸被名店進佔、街道變得公式化的Le Marais,在11區散步,的確更有Flâneur精神。

發現Artazart的確叫人喜出望外。你要是不想排長龍進入龐比度中心裏面的藝術書店,也受不了「潮聖地」Colette的喧嘩人流,就會明白為何Artazart如此讓人安慰。座落在聖馬丁運河旁邊,單是小紅屋的外形已經教人討喜。裏面是一列列密麻麻的書架,沒有手沖咖啡和設計師坐椅,就是平實的一間書店,在這個什麼都講「概念」的年代,簡約平實是多難得。「從前這帶附近多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大多是從不同地方來留學的。這幾年學生少了,旅客是多了一點,但這陣子又再沉靜下來,未知道與之前發生的事(恐襲)是否有關。」害羞的店員說着,始終不願意透露名字。

雖然沒有一般設計書店的概念包裝,但Artazart的選書絕對不會讓你失望。從國際出品到本地印刷,攝影、設計、時裝、甚至是難得地有豐富的兒童書籍角落(大概是和蜂擁而至的新年輕家庭有關),主流另類共同散落在書架各處,一不小心,就消磨了一個下午。「書店開業至今已經13年了」店員笑說,「周遭面孔雖然不停轉換,但我慶幸他們終始帶着微笑。」

書店Artazart 本來是學生天下,這幾年也多了 外地遊客光顧。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