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弱勢社群:創業青年】木一番——自求自救80後

撰文:仲欐因
出版:更新:
我一直渴望延長垃圾的生命。
八十後創業人士鄧慧玲

創業唔一定要學寫app,按此發掘更多非科技創業案例!

大門還未推開,機器開動的聲音已在工廈走廊迴蕩。門一開,撲鼻而來是混和着木材與油漆的裝修氣味。木屑飛揚,極目所見,處處是或大或小、橫七豎八的木板 —— 這片棕色的空間,就是社企「木一番」的基地。

鄧慧玲,八十後,木一番創辦人。她和不少年輕的同代人一樣,對港人過度消費的習慣並不認同。數年前,社會開始談論升級再造(upcycling),跟把廢物分解成原材料的循環再造(recycling)不一樣,升級再造把廢物製作成更具價值和質素的產品,並強調收集、生產及消費三方面形成循環系統,垃圾概念不再存在。

她認為是個既有趣,亦能紓緩環境問題的概念,於是於2010年時與拍檔開設環保社企DÉJÀ VU CREATION,嘗試回收舊橫額及舊報紙製成手袋出售,惟本地商舖租金高企,要接觸目標客戶存在困難,這種小規模生產模式難以維持,終得暫停經營。

然而,挫折卻沒令她在回收創業路上止步。

這部用於雕刻木板圖紋的機器,是木一番初創時不可或缺的工具。(黃永俊攝)

她除將DÉJÀ VU CREATION轉化為教育活動,不時舉辦相關工作坊外,更將眼光放在本地的廢棄木材上。港人於2014年共丟棄13萬公噸籐料及木材,但木材回收量卻不足500公噸,棄置與回收量差距極大。「升級再造」有助紓緩堆填區壓力,延長舊木生命周期,是一項人人均能受惠的事業。「香港人慣買廉價傢俬又輕易丟棄,我覺得這是很不負責任的態度」,她認為木材是一種充滿可塑性且非常耐用的材料,但港人因經常搬遷及追逐潮流而丟棄傢俬,既浪費又不懂得欣賞木材的好處,遂與拍檔研究從家居及商廈回收廢棄實木,並翻新成全新傢俬的可能。在職工盟的協助下,木一番終於在2013年正式營運。

本身修讀工程的鄧慧玲笑說,起初只是抱着「半玩」的心態,並未有具體的創業頭緒,只單純想做有意義的事,連家人也只拋下一句「玩吓好喇」,並不寄予厚望。至後來她為哥哥製作一個美觀實用的木櫃時,他們始對她的事業另眼相看。

「我一直渴望延長垃圾的生命。」

回收的實木在去除蠟面、打磨及重新上色後,感覺與新木無異。(黃永俊攝)

十億基金 誠意欠奉

本地的廢木數量驚人,加上政府近年高調支持回收及升級再造業,開業於2013年的木一番似乎是趕上了順風車。然而,要跨出創業第一步總是毫不輕鬆。開業初期,公司仍處摸索階段,產品以美觀及玩味居多,卻不實用。當時鄧慧玲要與拍檔輪流在外全職工作,方能維持生計。回收再造工序繁複,需要大面積的營運空間,在租金高企的香港,鄧慧玲現只能租用葵涌一工廈單位作工場,卻未能另置銷售點及陳列室,客人如需參觀,她只得邀請對方前往木屑翻飛的工場走一趟,此安排對買賣雙方來說,都談不上理想。

念頭有了,年輕人欠的永遠只是錢。為購置價值7萬元的木工雕刻機,鄧慧玲曾先後申請政府及私營創業基金,但均未能成功。政府去年推出高達10億的回收基金,旨於支援本地回收企業營運及發展,基金內的小型標準項目可支援申請者購買小型設備,但只能實報實銷不多於申請金額的50%,亦即,企業要先自墊項目的全數金額,並需經環境保護署審核該設備的回收成效,才能取得50%資助,這實在不像為初創企業進場設計的門檻。當然,有總比沒有好,鄧慧玲亦在考慮要否遞交申請,但比起添置設備的資助,她則另有建議:「更實際的支援應從租金入手,例如設立租金津貼的園地。」

經職工盟介紹而聘用的木工老師傅,是木一番不可或缺的人手,惟企業仍有聘用半技術年輕技工的打算。(黃永俊攝)

錯配的政策  不滅的熱情

儘管起步略有吃虧,但憑着產品質素建立口碑,以及鄧慧玲巧妙將回收産品與室內設計連成一條龍服務,木一番的業績漸趨穩定。惟距離獨立營運、自負盈虧的目標,路途仍遠。

政府過去曾投放數億元的資源用於培訓建造業年輕人,去年施政報告提及的「建造業招聘中心」醞釀良久,亦已於昨天(2016年1月11日)正式開幕,然而本地建造業年青勞動力持續短缺,卻是政府一直未能扭轉的困局。創科局成立之初,強調將積極推動「再工業化」及「壯大創科人才庫」,可見政府未來推動創業的方針將着重於高增值及創新科技行業上,但如木一番這種「親力親為、落手落腳」的創企,卻未必能直接受惠。

「要師傅做事成本好貴,我們其實需要很多『師傅仔』幫忙分擔如拔釘、開板(裁出所需木板)及油工等簡單工序。」鄧慧玲口中的「師傅仔」,正是本地回收業生態所缺的重要一環 —— 半技術型的年輕勞工。

木一番曾參與香港傷健協會的摘星計劃,短暫僱用有學習障礙的年輕人當學徒,鄧慧玲發現成效理想,因此有意再度聘用他們,但長遠來說,公司仍需增加人手,需要聘用更多本地半技術型年輕勞工以配合公司發展。

縱然挑戰重重,但鄧的腦袋始終沒有停下。木一番正在不斷成長與轉型,醞釀着不少新計劃,「公司將會開發新產品,希望3年後可以將高達40公噸的舊木循環再用……」穿著醒目木一番白T的鄧慧玲喋喋不休。新點子,總讓處在灰沉世界的人得以忘憂,得以重展活力。

本港每天棄置大量木材,大部份未及回收及適當利用已被送往堆填區。(黃永俊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