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暴力對待仍堅守「愛情」? 離開誘發更大危機不是過慮
「點解你唔走,你走就咩事都冇。」當你聽到某人,或是你認識的人被家暴時,你都會這樣問。在旁人看來,走就是解決事件最快又最簡單的方法,既然問題是出在施暴者身上,離開那個源頭就可以。旁觀者清,可對局中人而言,事情又豈是這樣簡單。
2003年曾有一個名為《Why Doesn’t She Just Leave?》的研究正正想找出以上問,點解受虐女性離不開施虐方,現實如財政、住處、外界的支援等原因外,社會價值也是另一原因。
【控制狂】「愛你」不是支配的理由 3種應對令失衡關係變得更糟
暴力環境卻是Comfort zone
通常出現家暴中,雙方的關係或多或少有點失衡,可能是某方完全依懶另一方照顧,特別是財政上的支援。在這種完全被照顧的情況下,離開施暴者雖然是「安全」,但卻也是不安。要被照顧慣的人離開Comfort zone不易,對某些人而言,留下來面對暴力比離開更「簡單」。又在某些有小朋友的個案中,受虐者不離開是不想處理複雜的共同監護問題。
「和諧」是公認準則
當整個社會都在強調家庭完整的重要時,作為社會一員的人都會受這些思想影響,用盡自己方法維持「家庭」。這現像不難理解,就如一些早已不合的夫婦也會搬出小朋友作藉口,繼續表面維持關係,實際背後各有各玩。對於家暴的人一樣,被打嗎?忍忍好,甚至受虐者會主動認錯或道歉,希望施虐者原諒,為了「家庭」、為了「關係」著想,社會對和諧的期許令他們寧可委屈自己,也要盲目地追求以上的完整。
【做乜都錯】3點確認另一半是否情緒虐待 精神暴力令人喪失自信
分離焦慮不是過慮
「我點知我走咗件事就會完?」這也是部份受虐者不願意離開的原因,他們怕離開之後,沒有最差,只有更差,暴力不單未會完結,反而會加劇。他們的擔心未必是多心,2016年另一份研究《Risk Factors for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就指出,的確有部分的家暴中,分居會為受虐者帶來更大的傷害,「分開」、「分居」確實有可能刺激施暴者。
也許有以上風險,這並未代表受虐者應該一直容忍下去。或許你會覺得他打過後就會愛你,愛真的如這樣嗎?你又是個卑微得只剩下讓步選項的人嗎?健康的關係中不應該存有暴力,抑或要擔驚受怕的過日子。
家暴不容易面對,不是個人能面對的事,主動尋求幫助,總會有能幫到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