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態化核酸檢測各地標準不一 專家籲低風險區一周一檢
北京、上海等地開始要求常態化核酸檢測,但各省市的檢測頻率標準不一,到底各地是否需要統一每周檢測次數?全民常態化核酸應該誰來買單?
《健康時報》報道,北京、上海、河南、江西、湖北、山東、山西、杭州、深圳等9地明確在全省(市)開展常態化核酸檢測,核酸檢測頻率在48至72小時不等。
除了北京及上海,目前開展常態化核酸檢測的地區大多均全域為低風險區。以杭州為例,早於4月28日率先宣布開展常態化核酸檢測,市內所有人每48小時需進行一次核酸檢測;江西省對非重點人群實行三天一檢,全省各地將在農村和社區合理佈局15分鐘核酸採樣圈。
不過,多位臨床檢驗科、感染科專家均表示,目前各個地區核酸檢測應檢盡檢的頻率設置,均應當在考慮當地實際檢測能力的基礎上,盡量科學合理。
有醫院檢驗科主任指出,各地在落實常態化核酸檢測過程中,應檢盡檢的周期設置應當更加合理並動態調整,比如低風險區普通人群建議一周一次即可,若有疫情才局部增加檢測頻率;相反,則對高暴露風險行業從業人員適當增加檢測頻率。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曾稱,國家衛健委沒有要求所有城市都要建立15分鐘的核酸採樣圈,而是在輸入風險較高的省會城市以及人口千萬級城市開展,「常態化的核酸檢測,要根據當地的疫情防控的需求來決定,絕對不能一刀切」。
隨著各地核酸檢測常態化,「誰來買單」逐漸成為業界討論焦點。國家衛健委披露,截至4月中旬,國內已完成約115億人次核酸檢測。華創證券宏觀研究團隊估算,結合檢測量和單價變化,測算疫情至今核酸費用約3000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今年前4個月已花近1500億元。
《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關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應檢盡檢」所需費用由各地政府承擔,「願檢盡檢」費用由企事業單位或個人承擔。開展常態化核酸檢測後,上述兩項對民眾而言均為免費。
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經濟學研究室主任王震透露,目前各地應檢盡檢人群的常態化核酸檢測,多數由各地醫保基金以及財政共同承擔。不過,財政及醫保承擔的比例並不明確,全國並未統一常態化核酸檢測的支付方式。
以河南為例,常態化核酸檢測是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向居民免費提供;山東、北京等地則規定所需費用由財政資金和醫保基金共同負擔。
王震介紹,醫保的職能是保障參保人的基本醫療需求,在本次疫情防控中,醫保承擔疫苗及核酸檢測的相關費用。若醫保繼續承擔包括重大傳染病防控在內的有關公共衛生的責任,相應的經費及管理職能也需要劃轉至醫保部門。同時,中西部人口流出的地區,醫保基金本就捉襟見肘,可能會面臨更大壓力。
東南大學醫療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張曉解釋,全員核酸檢測並不屬於醫療服務範疇,而醫保基金購買公共衛生服務尚缺乏法律依據;雖然檢測費用納入醫保支付總體上不會對醫保基金帶來很大影響,但此舉不符合當前醫保的相關規定,也侵害了職工醫保參保人的權益。
張曉表示,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中,發揮醫保基金作用的核心是基金支付與財政支付範圍要清晰,建議政府加快完善相關的法規依據,考慮通過建立有效的額外風險儲備金制度,特殊調劑金機制,精算機制與費率調整機制,預算管理機制等,更好地發揮醫保法定基金的作用。